打工文学-起源
打工文学
打工文学源自打工潮的兴起,主要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打工族,这中间有游子的怀怀、中国式产业工人的命格、流浪文人的情绪。
早在1984年,由深圳市文联主办的《特区文学》就开始发表一些反映打工生活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这是惊秋的第一片桐叶,是报春的第一片叶芽。
1985年,深圳的文学评论家杨宏海第一次提出了打工文学的概念,引发了许多争论,有人认为打工文学是一个另类,也有人认为是一个暂时的或阶段性的文学现象,还有人认为打工文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通过20多年的发展,打工文学以它固有的规律成长壮大起来了。现在,广大的打工者、打工者中的写作者、批评家和学者、政府和媒体、社会公众,都参与了打工文学(李敬泽语)。毫无疑问,打工文学不仅牢牢地站稳了脚跟,而且取得了大的发展,打工作家遍布全国,涌现了像张伟明、王十月、郑小琼等一批打工作家。
打工文学-观点
打工文学
从产生背景看,打工文学是生于忧患的文化表达,是在社会矛盾激化、集结、凝聚的关键时刻和复杂的社会语境中产生的文本。
从文化传统看,打工文学和传统悯农文学、世界移民文学具有文化同构性。
从社会影响看,打工文学始终反映打工者的利益和尊严,坚持为承认而斗争,却长期为主流文化所漠视和遮蔽,成为文化霸权下被遗忘的灰姑娘。
从发展趋势看,打工文学具有可持续性,完全有可能迎来中国特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知名作家贾平凹也认为打工文学20年内不会消失。
管这是最低层的草根阶层的文字游戏,尽管不为高端文化主流文化所认可,但发展的土壤却相当深厚,发展空间也相当广阔!现出一批又一批现实生中的实干文学工作者,他们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发出最沉重的呼感、表达农民工、流浪学生、异地创业的小商人等漂泊他们的打工者的心情!当这一个群体不断团结和壮大起来后,他们的文学就被人们称为打工文学,他们来自打工族,其才发和财富却是全人类的思想结晶。
打工文学-与文学生态
早期的打工文学基本属于单兵作战,到1995年之后,打工文学作品市场化,打工影视作品和歌曲日益流行,打工文学评论也见诸报刊。深圳《打工世界》主编杨宏海当初在调研的时候发现,在市场经济的挤迫之下,打工者有强烈的渴望关怀和诉求的心态,他们既有对白天是机器人,晚上是木头人的感慨;也有东家不打打西家,勇敢走向下一站的潇洒;同时也在同在一方热土中憧憬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而打工文学便成为他们表现愿望和情感的精神家园,当时的《大鹏湾》《佛山文艺》《外来工》等杂志,产生了张伟明、林坚、周崇贤、黎志扬、黄秀萍等大批打工作家。
从单兵作战,到星火燎原,打工文学在近几年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开始受到官方认可,并逐渐融入主流文坛。《诗刊》《星星》《人民文学》等传统严肃的主流文学刊物开始刊登这些打工者的作品,一些文学奖也向打工者敞开,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去年还专门为打工者设立了鲲鹏文学奖,这也是国内第一个面对打工者的文学奖。《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在谈到占打工文学重要部分的打工诗歌时说,某些人不屑所谓的打工诗歌,在我看来,正是打工诗人和打工诗歌顽强的存在与坚持,终于使得我们这个时代过于倾向于富裕阶层及成功人士的天平有所纠正。打工诗人和打工诗歌平衡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态!
打工文学-主力军
川军成为打工文学的主力
许岚来自四川南充,他是刚刚出版的《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的编委之一,他于1996年南下打工,第一首打工诗《流浪南方》创作于广州郊外一家砖厂,许岚说,他曾不止一次为了躲避治安人员的骚扰,而躲进路旁的男厕所一蹲就是5个多小时。他觉得,该将自己真实的生活写下来,让它给自己的苦难一丝安慰,给自己的命运一丝希望。
同样来自四川南充的郑小琼在车间就亲眼目睹一个工友的手指被机器切断,实际上,每年在珠三角被机器切断的手指头超过4万个,这些手指头的主人大部分来自农村。在五金厂每天上班之时,郑小琼常常很伤感地认为,可能她的手指在今天会断掉,或许正因为如此,郑小琼才说:为什么说我的诗是灰色的,因为我的世界本来就是灰色的。
来自四川渠县的许强在打工文学圈也是名声斐然,许强1994年从西南财大毕业之后揣着36元钱,就开始了南下打工生涯。但他揣着大学文凭却找不到工作,最后每天两餐稀粥、每月30元房租都让他无力支撑。不过,无论多艰难,许强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这笔也给他带来的回报。
2001年,许强和许岚联合在广东的四川老乡罗德远、徐非等人创办了《打工诗人》。许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说,当时他们一共有7个人,大家凑钱来出版,一般做一期要2000元左右,组稿、排版、印刷都是我们几个人自己来,第一期是四开四个版,后来觉得这样太小气,就改成对开四个版。刚开始印六七百份,后来多一点,最多的时候印了4000多份。《打工诗人》没有刊号,所以不能发行销售,因此是出一期亏一期。此后,许强等人还在网上建立打工诗人论坛,这些四川人搭建的报纸和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全国各地打工文学作者展示文采的舞台。
打工文学-意义
我们刚刚结束加班,现在我们开始为自己的命运加班。 这句话,成为打工文学诞生的标志。
打工作家郭建勋说,打工文学根本不需要虚构,因为打工故事本身就足够生动、丰富,足以感动人心;教授谢冕说,我们的文学有太多所谓的高雅,却缺少对底层的关怀。打工文学对文学的贡献就在于弥补了目前创作的缺失,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角度
从打工文学的诸多作品里,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品质,更是一个群体的心灵历程和一个社会层面的真实历史。一个在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他努力工作希望缩短自己和城市的距离,后来他成功了,却发现自己和城市的距离更远了──这是卫鸦在最近一期《文学界》发表的题为《距离》的小说所讲述的故事,这也是打工者们似曾相识的一种心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情感纪实。来自湖南桃江的打工作家郭建勋,是最早一批打工者。15年的打工生活,让他创作出18万字的长篇小说《打工》。这部小说几乎以原生态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打工群体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这部小说在完成后不久,就被国内一位著名导演买断了电视剧版权。郭建勋说,打工文学根本不需要虚构,因为打工故事本身就足够生动、丰富,足以感动人心。《打工文学》编辑、作家徐东说:打工作家及其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关键是因为他们已成为成千上万打工者的代言人,文学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梦想,也记录着他们的生活。从这一意义上说,打工文学不仅是文学,而且是历史。
打工文学正视现实,更大程度地反映现实,代表中国打工者的最高愿望,追求自由和人性,这其实就是和大多数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真正为打工者代言的文学。为了完整收集、保存中国打工文学的一切相关资料,我们必须筹建一座属于打工者自己的文学馆。。
打工文学-未来
打工文学方兴未艾,它将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始终,决不是一个短暂的文学现象。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总结已有的打工文学的创作经验,推动打工文学的发展,开创打工文学发展的新局面。无庸讳言,由于打工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不长,还没有产生博大精深极具影响力的作品,还没有能创造出内涵丰富深刻具有震撼力的人物形象,从文学是社会历史的记录者和推动者的作用来看,打工文学还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目前许多打工文学作品还仅仅停留在描写打工者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上,更多的是表现打工者的痛苦。实质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打工者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打工文学理所当然地也应随着变化。应该看到,打工者是中国新兴的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决不是可怜兮兮进城讨生活者,而是顶天立地的巨人。他们的历史作用将在未来的社会中闪闪发光。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通过打工文学描绘时代巨变,讴歌时代精神,塑血肉丰满的打工者形象,拓展新的文学领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一份宝贵遗产。推动和促进打工文学的发展需要从拓展和开掘两个方面着力。拓展首先体现在打工文学的作者群,一般意义上的打工文学就是沉默的大多数发出自己的声音,意即打工者自己创作文学作品,这当然是打工文学的主体,现在我们应该拓展这个主体,发现培养扶植更多的打工者作家,同时还要动员精英知识分子参与打工文学的创作。而且,打工文学不是作家们孤独的写作,它需要有批评家的高声言说、学者专家们的争辩探讨、媒体的宣传鼓动、政府关注提倡、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拓展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在打工文学反映的对象和生活层面上。中国当代社会的激剧变革,打工族已不仅仅是农民工了,寻找职业的大学生、城市下岗失业者、退休后仍有劳动能力者以及因各种原因需要再就业人员都成了打工一族。打工队伍的扩大,打工文学所描写的对象当然也要相应的拓展。在反映生活的层面上,打工文学应该视野更宽阔、眼光更远大,要与时俱进,敏锐地发现打工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不断地探索打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打工生活,忠实而准确地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变革。
一个时代的文学有没有生机和活力,是否能流传下去,在文学史上能否能占有一定的地位,关键在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在于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开掘和探索上。当代打工文学兴起的时间不长,打工文学作者的主体多数来自农村,出于打工路上受到的身体之痛和心灵之痛,他们中有一定文学素养和书写能力的人就喊出了声音,这就是最初的打工文学。这种文学所表现的多是打工者个人的痛苦经历、生存环境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诚然,这些表现是有意义的,但打工文学发展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停留在这个档次,那就显得不足了。我们的打工作家应该站在时代高峰,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打工现象的来龙去脉,放在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深刻变革的大局中去思考,体味打工现象对推动中国发展的巨大意义。这场亿万人进入城市、打破城乡壁垒的深刻变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这是造就杰出打工作家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打工作家应该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从打工者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上,着力对人的主题的开掘,探索社会和人生,深入人的精神和灵魂,反映人的生存、命运、性格和人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描绘出壮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我们的打工作家再不能用过去那种单一的、狭窄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而应该用一种大气的有深刻思想洞察力的眼光来审视生活。
一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的艺术技巧。当下打工文学从题材上说还显得狭窄,从艺术上来说还显得粗糙,缺乏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因而减少了对读者的吸引力。我们的打工作家应该重视研究文学创作的技巧,培养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强烈的艺术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要力求在艺术技巧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时代在前进,打工生活不断发展和丰富,打工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段也应该随之而丰富和发展。唯有如此,打工文学才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打工文学-参考资料
[1]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06/15/content_6246244.htm
[2]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2/19/content_7631161.htm
[3]湖南工会网 http://www.hnghw.com/Info.aspx?ModelId=1Id=1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