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中不西,非洋非土,虽然名为国画,但是,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远离中国文化的内涵意韵,根本看不出是出自中国画家之手,也与所谓的中国画的底蕴相去甚远。在国画创作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普遍缺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所谓中国文化贫血现象。
文化贫血症-背景资料
中国画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以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体系为旨归的。尽管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对画家的绘画才能、笔墨技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其精神内核和美学标准却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通。传统画论中称中国画为文之余也或文之极也。余也好,极也罢,都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修养乃是中国画的根基所在。当代中国画创作本应以中国文化的修养作为其有力的支撑,真正成为中国文化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许多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名存实亡,而代之以所谓的水墨画。似乎有了造型能力就什么都能画,中西画种的区别只在工具材料的转换。
部分院校的中国画专业被取消,笼统地改作绘画专业。不少美术院校的学生名义上学的是中国画,但主要接受的是西式的美术造型训练,而中国画画家所必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却缺失多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西式的艺术造型训练对掌握美术的基本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更应该建立在完整的中国文化架构基础上。中国画不仅仅是一门技艺,而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有机的一环。由于缺少中国文化的底气,现在不少中国画画家的所谓创新,往往行之不远,热闹一时后复归沉寂。
社会上还有部分中国画画家借中国画的程式笔墨为傍身之技,笔墨在他们手上已经成为形式的躯壳。不管是科班出身还是江湖画手,如果在中国文化素养方面有所缺失,都是会失去中国画的灵魂的。没有了中国文化脊梁的支撑,真可谓有笔墨为零,没有笔墨也等于零。 国内美院招生表面上很火,实际上许多人是考其他专业没有把握,才转投美术专业的,并非出于热爱。而在美术各个专业中,国画又排在最后,设计、油画等专业考不中,才勉强迈入国画之门。没有高素质、对中国画充满热爱之情的一流人才,何谈振兴中国画?
文化贫血症-简介
贫血的原因何在?缺文化,所以叫文化贫血症。贫血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四肢乏力,头昏眼花,干什么都没劲。但奇了怪了,那些患了文化贫血症的画家们却如打了鸡血似的,画得更欢,卖得更贵,活动得更多。
现在的某些国画家们,嘴里说着传统,一下笔,传统不知跑哪里去了;嘴里喊着师造化,已经好几年不出门,光忙着在家里数卖画的钱,所以颇具规模的中国画画展里,有相当一部分参展作品不中不西,非洋非土,虽然名为国画却远离中国文化的内涵意韵。
文化贫血症-状况
《文汇报》日前刊发了《中国画谁来画?》的文章,文中说,当下中国画创作患了文化贫血症,并称徐悲鸿的国画是油画家玩的国画,与潘天寿的国画境界相去甚远。,套用贫血论说法,徐悲鸿的国画是贫血的国画,潘天寿的国画是文脉清晰的国画。
中国画的门槛高在国画家要通书法,要会作诗,要懂篆刻甚至更多。通书法,笔力才厚,笔法才对;会作诗,说明你文学修养不错;懂篆刻,构图、细节才会有新意,否则,你画出来的国画看上去会很贫血。
当下,国画确实没落了,因贫血而没落,因当代艺术的过分招摇而没落。画的人少,就比踢球的人多些,画得好的人更少。场面上热闹的某些国画名家们是不足信的,是徒留虚伪的谦逊或不明就里的张狂。
但中国画还得有人去画,问题是,由谁来画?我们不能光指望美院、画院、研究院能培养多少国画英才出来,我们需要高文化素质,对中国画充满热爱之情的一流人才。振兴中国画便指日可待。但愿不是奢望。
文化贫血症-参考资料
[1]藏品艺术网 http://www.cangpinyishu.com/jlb/shpl/200904/7882.html
[2] 新浪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collection/zgsh/20090619/131763732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