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淳,读音作chún(ㄔㄨㄣ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烈山氏),出自少典帝第十一代后裔炎帝神农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远古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少典氏,娶于有娇氏之女安登,生二子:长子石年,育于姜,故姓姜。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传八世五百十五年建都于陈,后迁曲阜,国号神农。因本起于烈山,又号烈山氏,一称厉山,亦称连山。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
炎帝(石年)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丙辰548年(公元前3245年),即位于黄帝纪年前岁次甲申520年(公元前3217年),至黄帝纪年前岁次癸卯381年(公元前3078年),在位一百四十年逝世,享寿一百六十八岁。都陈徒鲁。其德火行,以火纪事。
炎帝之妻葈水氏听詙,又曰奔水氏,生子临魁、董权、会魁、斗临、邛、柱、起、娲(女)等十三人,其他今无可考。炎帝分封给他们十三个支国,即:怡、伊、纪、淳、甘、州、舟、骀、戏、向、薄、列、赖。
因此,淳氏源于炎帝,并得国,若以国为氏,其得姓历史十分古老、久远,已历五千余年。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给炎帝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或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相传,炎帝的后代中有人在西周初年被周武王封在淳于(今山东安丘),建淳于国,后在春秋时期被杞国灭亡。亡国后的淳于国贵族为了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复姓淳于氏,后有人省文简化为淳氏,从而成为淳氏人的一支。
得姓始祖:炎帝姜石年(神农氏)。
二.郡望: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河内郡:晋朝人认为,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吴 郡: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另置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三.历史名人:
淳 坤:(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进士。
淳 英:(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举人。
淳忠厚:(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成安县令。
淳芝昆:(公元1940~今),四川盐亭人。前任甘肃省酒泉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
1964年转业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历任农三团团委书记,组织科青年助理员、保卫科副科长,嘉峪关市第二水泥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甘肃省酒泉地区玉门市公安局长、玉门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
淳 英:(公元1907~2004年),女,海南人。著名琼崖纵队红军第二独立师战士。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