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作者: 朝代: 体裁: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主题思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格律】
○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注释】
1. 庾开府:庾信。在官至、开府仪同(、、),世称庾开府。2. 鲍参军:刘宋时任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3. 渭北:北岸,借指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4. 江东:指今省南部和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5. 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前言】
杜甫同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是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杜甫和李白于天宝四载秋在分别,就再未见面。诗中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深挚情谊和对他的文学才能的极高评价。【诗句理解】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赏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象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地之景。“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
【集评】
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清代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