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之卡斯帕尔②
文学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些作品发表时名噪一时,过后却落进被遗忘的深渊;某些作品当时默默无闻,后来却散发出奇光异彩,经久不衰.《夜之卡斯帕尔》属于后一类.据法国的评论家统计,受它影响的文学大家达几十人,这里不妨列几个读者较熟悉的名字:,魏尔伦,,,法朗士,阿波里奈,艾吕雅,布雷东,,……
《夜之卡斯帕尔》是最早的散文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散文诗真正的奠基人波德莱尔曾声称“自己是读了二十次《夜之卡斯帕尔》才开始写《巴黎的忧郁》的”。受他的影响,象征主义诗人们很多都开始写散文诗。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作家群不少人都宣称贝尔特朗是他们的先驱者。
哥特式的想象,尖锐而阴郁,却有着一种莫名的美感和气势。“右边是个绞刑架,像个独臂人在请求行人的施舍。”诗中的想象,充斥着黑暗,死亡与夜的诡异气息,让人咋舌而又自成一格。巴洛克风格的文笔,晦涩的表象下是巧妙的隐喻,读来颇有颠覆传统之感。
然而其中的情感却尤为动人。“我的青春!你的欢乐已被印上时光的冰凉之吻,时光在痛苦的怀抱中窒息,但时光流逝而你的痛苦依然。”对青春的扼腕叹息,对人类的悲悯之情,怀才不遇的郁愤之感,统统湮没在深沉的夜色中,交错成一支华丽的圆舞曲。
“人类却沉睡在墓床上,被死神紧紧封住了嘴巴,解救与感恩的赞歌都无法将封铅打破。”“因此我的心灵十分孤寂,我处于无底深渊的边沿,一只手执着生,而另一只已碰到死,我发出凄凉的呜咽。”人自诩为万物之灵长,却又何尝不是最可悲的生命?我们踏着其他生物的尸骨而成长,自以为操纵着世界,而实际上,我们难道就不为欲望与死亡所操纵么?高度的智慧诞生出情感,深切的情感衍生出痛苦,而痛苦造就了脆弱,因而蜕变出信仰。我们信仰着虚无,终生都在寻找所谓原罪的救赎,但又有什么,可以救赎我们的信仰?思考得更深入的诗人看清了痛苦的本质,却始终无法摆脱,反而陷入了另一种新的痛苦之中:对人类处境的悲悯。可以说,思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然而,我思故我在,不需要的思考的人生毫无意义。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可是这些矛盾,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因为我是流产生下的小雏鹰!我的命运之蛋从不被温暖的翅膀孵育成功。它就像埃及人的金色核桃那样干瘪、中空!”在悲悯人类的主调下伴着叹息个人命运的辅音,使全书的情感变得真实而丰满。时代决定命运。诗人的个人命运与情感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浑然一体。《夜之卡斯帕尔》是诗人的世界,在其中,他决定了整个世界的命运。而在书外,世界决定了他的命运。这不知算不算是一种嘲讽?文学成了理想的唯一救赎。
“光荣,那是绝不出卖的高贵纹章,不是用金钱可以在小店买得到的下等香皂。”历史,早已籍由这本诗集,授予了他无上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