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强,1977 生于河南新乡。
媒介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信息本身的悖离,犹如两块磁铁,同极坚决相斥,却又有神秘的力量牵扯。也就是说,用文字转译王亚强的绘画既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迷人的挑战。
在我看来,理解王亚强的作品,有着这样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即从图样到图案,最后落实到图像--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平面”:出于一种儿时的记忆,王亚强不掩饰自己对机械制图的喜爱,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以画法几何的投影原理为基础的制图痕迹给人造成了一种貌似“精确”的错觉,数字的加入更是强化了某种心理暗示--他在刻意制造一种“标准化”的图样。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结构都被精确地设计出来,包括名牌T恤杉、牛仔裤、运动鞋,然后填色使之成为“图案”。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一套程式化的设计紧跟其后,叙事也随之发生:永远的蹙眉少年,面容忧郁、警惕,总是处在表达与聆听的状态之中;可以置换的头部以及完美拆卸的手臂,仿佛是隐语或预言,指向一种难以名状的暴力;古怪的装置和器物,以及多次出现的手提箱,毫无逻辑地在画面中,透露出一种神秘的冷漠。除了衣着外,王亚强几乎回避了所有时尚的元素。一种似乎可供诠释的空间开始出现--图像诞生了。作为图像的建筑师,王亚强所借助的外在世界存在于童年的记忆,和自己曾经的刑警的职业经验中。这些破碎的印象被编制成二度空间的具有某种“Cult”意味的场景或情境,隐隐约约的可以被解释成一个故意的事故,一次未遂的伤害,一场凶杀的现场,或者任何解释都因为牵强附会而显得可笑。但是,仅从表面上看,图像本身所宣示的意义极其理性和单一,更多的是在努力维持某种习惯性的姿势,成为对可知事物的拒斥,一个再造了的有关暴力的谜团,一种企图规避文字符码解读的幻觉。
在年轻的艺术家中,王亚强绝对是一个异数。由于缺乏上下文,缺乏所有的逻辑,以及种种时髦的“理论氛围”,他的绘画多多少少使人们放弃了理解的努力(但没有失去判断的能力),它只需观看。当你以为自己快接近它们的时候,它们立刻会固执地疏离你。在整个过程中,你只能感到几缕丝丝的凉意。这也许是王亚强对绘画的一种哲学性的思考,它蕴涵了这样的意图--“人们忘记了制造图像是为了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道路;而到头来他却努力在图像中寻找他的道路。他不再解读他的图像,而是活在图像的作用中”(Vilém Flusser)。
怀念的小人书
王亚强是用真诚的心去描绘一种少年的心境,一个平衡而不乏变化的世界。
他画的不是卡通,不是漫画,不是插图,他不是生搬硬套用泛滥了的卡通形象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卡通一代”。他画的只是我们怀念的“小人书”。让我们读的是配上了图的故事,马格利特扑克牌式的人物形象,符号般地出现在每一处。合上书页,纸面上的一切,虽然不记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总还是留在了心里。
最言而有物最纯净的作品只能是一张白纸,那是一种旷远的心境。王亚强便是真诚干净,顽皮却从不歇斯底里的大孩子,生命中伴随着愉悦快乐和失落自责,总是不小心地流露出内心的这份真诚和善意。他所做的不是形式上藏尽锋芒的简练,不是阅尽世事的老成。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再评价,而只是谈论,只是回忆。他让观者有一种追悔之痛因为我们无法换回,逐渐地沉于世故。我们只有站在此岸,远望美好,他们曾经离我们很近,现在也似乎很近。
展览
2008 观念的笔记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当代艺术新力量 西班牙马得里
“七零八落”艺术展 北京
2006 潜在的交流——中奥艺术交流展 南视觉美术馆
窃听的未来 新乡
河南油画学会展 郑州美术馆
固执己见 亦安画廊
南北油画家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
2005 油画家作品邀请展 洛阳美术馆
河南青年油画家邀请展 郑州
“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南京博物院
欣喜若狂展 上海
第二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 北京
2004 错觉 亦安画廊
如果你是收藏家 亦安画廊
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 北京
没有人是傻子也没有人伤害了谁 上海
2003 记忆图像 郑州
2002 河南油画学会学术展 郑州市美术馆
2001 九楼视觉艺术展 郑州
1999 河南青年美术作品世纪展 河南博物院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