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区概况:
保护区1988年建立,总面积为47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濒危、珍稀动物云豹、台湾黑熊、蓝腹鹇、黑长尾雉等及其栖息山地混合森林生态系统。
二、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台湾省台东、屏东两县交界处的大武山。
三、自然环境:
保护区为中山山地,它是台湾脊轴中央山脉南段的最高峰,海拔高度为3090米。东西两面皆面向陡峻的断崖。保护区跨台湾省南部盖利嘉、知本、太麻里、金仑和大溪等5个集水区。
四、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有90科196属269种,其中被子植物有64科151属210种、裸子植物有4科5属5种、蕨类植物有22科40属54种。植被呈垂直分布:海拔200~7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海拔700~1800米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800~2600米为温带针叶林带;海拔2600~3090米为寒温带北方针叶林带。
五、动物资源:
保护区动物兽类有25种、鸟类有37种、爬行类有21种、两栖类有10种、鱼类有6种。属于国家或台湾省保护的动物有云豹、台湾黑熊、水獭、台湾猕猴、穿山甲、黄喉貂、白鼻心、石虎、台湾水鹿、山羌、台湾长鬃山羊、蓝腹鹇、黑长尾雉、鸳鸯、大冠鹫、竹鸟、画眉、金翼白眉、3冠羽画眉、乌头翁、台湾紫啸鸫、百步蛇、锦蛇、雨伞节、眼镜蛇、蛇蜥、褐树蛙、黄裳凤蝶等。保护区为台湾黑熊、蓝腹鹇、黑长尾雉的原地保护地。
黄喉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名青鼬,黄腰狐狸,蜜狗,体型大小如小狐狸,体躯细长。体长40~60厘米,体重1.6~3.0千克。头部为山角形,四肢短健,足五趾,爪小、曲而锐利。全身棕褐色或黄褐色,头部及颜面黑褐色,喉胸部橙黄色,腹部灰褐,尾黑色。
黄喉貂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带,穴居在树洞及岩洞中,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夜间活动频繁,多数成对活动,成群时较少。主要以啮齿动物、鸟、鸟卵、昆虫及野果为食,酷爱食蜂蜜,故称“蜜狗”。性情凶狠,有时攻击羔羊及鹿科动物幼崽。每年春季产仔,每胎产2~3仔。
台湾鬣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较小,长不到1米,肩高约60厘米。被毛粗长,体色黑灰色,腹面白色,四肢黑褐色,下颌淡黄色,有黄褐色的喉斑。
它主要栖息在高山岩崖上,9月以后下至山坡森林种。善于在险恶的乱石山崖间跳跃,非常灵活。清早或黄昏觅食,喜以菌类为食。常独居或2~3只为侣。9~10月间交配,妊娠8个月左右,竖年5~6月产仔,每胎一仔。
蓝腹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我国台湾省。雄鸟体长790~810毫米,雌鸟为510毫米。雄鸟肩羽暗红,具铜红色反光;尾几乎与身体等长,中间两枚尾羽最长;脸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雌鸟肩羽和翼覆羽各具一个近端的淡黄色三角状斑,外缘以黑色为主。
蓝腹鹇栖息于海拔300~2300米的山区原始阔叶林及混交林中;3~6月为繁殖期,筑巢于树干上。每窝产3~8枚卵,孵化期23~26天。为留鸟。
黑长尾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我国台湾省。别名帝雉。雄鸟体长为880毫米,雌鸟体长为530毫米。羽冠黑色,背部羽毛暗蓝近黑。雌鸟喉和前额酱黄色偏黑并间杂褐白色;体羽多橄榄褐色。
黑长尾雉栖息于海拔1500—3500米的原始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带、灌木丛中。主食野草莓、蕨类、植物幼根、竹笋,偶食昆虫。2~6月繁殖,每窝产2~8枚卵,孵化期28天。为留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