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5400公顷。
一、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天津滨海平原东部地区的汉沽、塘沽、大港等地。
二、自然环境
保护区为海岸海积冲积平原——潮间带——海湾水下岸坡等。该区为海河、蓟运河流域的下游地区,河流渠道发育完全,坑塘洼地分布广泛。年均温10.9~12.3℃;年均降水量576~609毫米。地层为第四纪覆盖区,下伏为太古界、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区内地下水为第四纪孔隙水,由于不合理利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扩展和地面沉降等。
三、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对象是贝壳堤与牡蛎礁古海岸遗址和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及各种动植物。
天津滨海平原贝壳堤古海岸遗迹(图1),是沧海桑田的真实记录,是渤海变迁的结果。四道平行于现代海岸的贝壳堤分布在海河以南,自东向西依次分别称第一至第四道贝壳堤。
(1)第一道贝壳堤 位于海积平原东部高潮线附近,其走向与现代海岸线大体平行。北起高上堡,经黑沿子、陡河口、蔡家堡、蛏头沽、海河口、驴驹河、马棚口、至岐口与二道贝壳堤汇合。其形成时间距今约500~700年。堤高0.5~2.0米,宽2~100米,以蛏头沽至驴驹河段保存较好,为值得保护地段。该贝壳堤由四角蛤蜊、有孔虫、介形虫及碎片、粉细砂组成,具水平层理。反映了滨海潮间带环境。
(2)第二道贝壳堤 位于海积冲积平原东部,北起汉沽,南至河北黄骅县岐口贾家堡。在贾家堡以南为现代海岸。地表呈垄岗状,高1~5米,宽100~200米,长112公里,距现代海岸0~20公里。形成时间距今约为1100~2500年。其组成物质以蓝蛤贝壳、碎片为主,夹粘土、细砂,分选好,斜交,水平层理发育,为深湖河口沉积环境。此贝壳堤在东泥沽至西泥沽一带保存较完整且出露清晰。
(3)第三道贝壳堤 位于海积冲积下原西部,距现代海岸11~35公里。宁河老铺经东堤头、张贵庄、中塘至黄骅县带庄人为破坏较重,仅中塘至巨葛庄保存较好。贝壳堤高出地表0.5~2.0米,宽100~200米,由田螺、贝壳砂、泥炭等组成。水平层理发育,为温干气候泻湖滨海环境,形成时间距今约3000~3800年。在巨葛庄村南出露的贝壳堤已被南郊区列入区内自然保护区,并在四周挖泄水沟、栽酸枣丛等以保护贝壳堤。
(4)第四道贝壳堤 位于海积冲积平原西南部,距现代海岸22~27公里,仅在大港区大苏庄至翟庄子一带有出露,向南延伸到河北省境内。其高1~2米,宽50米,由淤泥质土、褐螺、砂、细砂等组成。南段牡蛎增多,贝类普遍铁染,为滨海河口环境,形成时间距今约4000~5000年。
海河以北,宁河、宝坻境内潮白河与蓟运河下游,是牡蛎滩集中发育地区,形成潮下带生物堆积体,年代自北向南渐新,呈带状或斑状分布,有22个点,面积9930公顷。带状牡蛎也有四道,年代久远的牡蛎壳长达一尺左右,十分珍贵罕见,当今已经无处可寻。
图2
天津湿地位于贝壳堤、牡蛎滩分布区内,类型多样,面积较大,有泻湖湿地、盐滩湿地、滩涂湿地、河滩湿地等,其中水面23000公顷,芦苇12000公顷。
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欧、燕鸥、苇莺、椋鸟等野生动物。
上古林核心保护点有一艘700多年前制造的木质古船,更增添了保护区的光彩。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贝壳堤、牡蛎礁具有规模大、出露好、连续性强、序列清晰等特点,在我国东部沿海最为典型,甚至在西太平洋沿岸国家也属罕见。保护这些不能再生的地质景观,对于揭示天津滨海平原的成陆史、研究天津及我国东南沿海海陆变迁和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平面变化以及新兴构造运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因此,保护区既是极其宝贵的天然博物馆,也将成为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胜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