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董其昌楷书翰林院箴轴②

【名称】明董其昌楷书翰林院箴轴
  【类别】中国
  【年代】明代
  【作者】董其昌
  【简介】
  纵128厘米,横53厘米,纸本,现藏。
  其书写内容是大明宣宗皇帝御制翰林院箴,字体属寸楷。款署:“董其昌书。”款下钤“青宫太保”、“董其昌印”。引首印为“玄赏斋”。鉴藏印有“陆时化字润之”、“渭南伯后”、“蕃钟之印”等。根据款印可知,这是董其昌晚年作品。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此作都足以代表董书的真正水平。
  此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秀美典雅,这也是董书一以贯之的审美风格。从他在《画禅室随笔》的自述可知,他的取法历程是沿着秀美典雅一路走过来的。此轴楷书的基本架构,一看便知是出自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但是其中的艺术元素和笔墨语言更加丰富,因而也更加耐人寻味。我们从中可以品味到成熟颜体结体宽绰、雍容大度的富态之美,虞世南端庄静穆的庙堂之气,钟繇的典雅蕴藉,王羲之的不激不厉而风情万种和米芾的奇宕萧散、时出新致。特别是此作疏淡简远、状若天女散花的章法布局,使我们不由得想起杨凝式的《韭花帖》……这一切,又在董其昌笔下调和得浑然天成,不见斧痕。
  书法的“雅”得益于他的综合艺术素养。他工诗文,精绘画,富收藏,并长于书画理论,其“南北宗”论对中国画发展影响深远。他的书法,在墨法、章法和气韵上具有“文人画”的审美意味,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幽幽的淡雅之气。后世学董者往往失之空泛,难以企及他的境界,致使帖风日下,走入末途。
  董其昌书法的另一个审美特征就是笔法圆熟,点画精到,结体端庄。这在此轴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只是这件作品少了几分随意挥洒的“士气”,多了点儿耐人寻味的古韵。在点画处理上,强调粗细对比:细笔更细,极富弹性;粗笔更粗,显得苍劲朴拙。若与其早期作品相比,可以明显看出,作者仿佛有意避开严整工稳,掺人生拙意味,显示出返璞归真、人书俱老的魅力。他曾经自谓“吾书因生得秀色”。历来评书者也多把赵、董联系在一起,以为同美(秀美)同宗。其实他们的区别在于赵书秀美趋于甜熟,而董书在秀美之中掺入了“拙”趣。
  董其昌秀美书风的成因除了自我审美偏爱之外,与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明代是一个帖学大兴的时代。董其昌前有赵子昂,近有文徵明,加之科举应试的需要,工稳秀美的行楷书作为读书人的首选是不难理解的。另一方面,董其昌的一生大多生活在盛世、顺境中,他身居富贵,却不沉迷于官场,拥有平和安闲的心态,这为其潜心艺术研究提供了可能。因此,他的审美趣味趋于和缓、流美。他的艺术蕴涵着富贵之气,暗合了文人土大夫以及封建统治阶层的审美理想。
  综观《翰林院箴》楷书轴,它不失为一件以秀美典雅为基调、博采众美、略呈“拙”趣而具有自家面目的集大成之作,体现了董其昌深厚的书法功力。该书轴的艺术水准绝不在赵子昂楷书之下,或可与的《韭花帖》媲美。但遗憾的是,赵被列入了“楷书四大家”之中,董却始终背着“馆阁体”始作俑者的“黑锅”,真是莫大的冤枉!

为您推荐

楷书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 欧阳询——欧体 欧阳询《九成宫》 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着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俯)体并..

楷书演变过程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魏碑经..

楷书书体年代

篆书泰山刻石李斯秦公元前219年隶书褒斜道刻石佚名汉公元63年草书草书状索靖晋公元239—303年楷书宣示表钟繇三国公元151—230年行书兰亭序王羲之东晋公元303-361..

楷书字体分类

楷书基本信息

简介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

楷书四大家历史地位

楷书四大家对东亚书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我们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历史高潮,为后世书法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颜真卿 圆笔书法的开创者: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

楷书四大家赵孟頫

人物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也是在当时、并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画家。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