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唐岱晴峦春霭图②
【类别】中国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159厘米。
清代画家的山水画深厚沉稳,工整严谨,得来人之法。画中那广袤深远、超逸闲淡的气质又体现出元代绘画的风貌。在这幅《晴峦春霭图》轴(见右图)中,包容了上述两种艺术特色于一体,既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气氛又透露着悠然自得、隐匿出世的逸风。
《晴峦春霭图》轴综观画面,重山叠嶂,霭横暗峦,曲流小径,回旋辗转,蜿蜒于隔山之壑。其间水榭山居,高树疏林,疏密有致,加之亭台小桥,别有韵味。好一派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季之景!那高低起伏的山峰层层错落,渐次推远,在蒸腾的云雾中忽隐忽现,最终消失在苍茫的水天之际。春霭缭绕,横贯于山腰之间,把远山近石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整个画面意境幽远,静寂悠闲。山顶上、河岸上都长满了各种草木,有的顽强的扎根于石缝间,姿态挺拔俊秀,虽不比盛夏之苍茂,然比之深秋之萧瑟,寒冬之疏落,则充满生命的活力。远处山崖间瀑布高悬,如银河一般飞流直下,直冲烟岚之中,汇成溪流,顺着蜿蜒的溪岸流淌而来。笔者仿佛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与远处瀑布的轰鸣声自然交汇,传人山谷,直至那浩茫的远山,又回荡在树石草木之间,与鸟鸣、树声、风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天然的交响乐,这便是所谓的天籁之音吧!看那山间平台上、坡岸上、溪流上两三点缀的水榭亭台,在树木的掩映下若隐若现,使画面又透露着一种幽深的意味。面对如此美景,真想走出书斋把自己的身心融入这画一般纯洁平静的大自然中,去倾听那美妙的“乐音”。
此图为竖构图,虽布置繁密却不杂乱。层次分明,经营有序,过渡自然,彼此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用笔秀劲凝重,深沉厚实,境界深远,墨色苍厚明润,变化丰富有灵气,可以看出作者状物写情的修养和功力。在技法上作者运用了勾、皴、点、染多种表现形式,如山石先用干笔皴擦,再以浓墨横笔点苔,使画面富有立体感。整幅画面色泽淡雅,在近石、远山及亭台上略施淡赭和花青,烘托出高雅幽然的意境。另外,画面右方作者自题:“青峦春霭,乾隆六年霜降仿黄公望,臣唐岱恭画。”钤有“臣唐岱”等印。
唐岱(1673—1752),字毓东,号静岩,有号知生、默庄,是满洲正白旗人,为王原祁的弟子。官至内务府总管,曾以其高超的画技和深厚的功力被康熙赐为画状元。与冷枚、沈原—起历11年绘制《》,并著《绘事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