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陈枚扇面画松林采药图②
【类别】中国 、扇面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藏
【简介】
纸本,设色,纵18.8厘米,横58厘米。
清代画家的绘画具备传统功力又兼参西洋画法,所作的山水、人物用笔精妙且形色俱备。他能于寸纸尺绢中绘群山万壑。如以放大镜观之,则峰峦林木、屋宇桥梁、往来人物都历历在目、色色俱备,其用笔之妙能与巨幅同工。
陈枚的这幅《松林采药图》便是一幅这样的作品。画面描绘的是师徒三人在松林中采药的场景。深山中树木粗大,松叶疏疏朗朗。山石裸露,只是在石缝间还留有一些植被。微风吹过,松枝轻吟,萎草拂动,萧萧瑟瑟,秋意顿生。除凹凸不平的石径外,似乎无路可寻,突出了深山的野逸与凋敝。尤其是那几棵高大的老松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支撑着扇面的整体构图。粗糙的树干,骨节直露,而且树皮多已脱落,可见树之古、林之苍,更见山之深。然而虽是老树苍枝,但仍展示出挺拔向上的勃勃生机。那古松枝如蟹爪鹿角,相互盘曲、交错、纠缠着,树根则半露半嵌于石缝中。这种虬劲的姿态让人不禁联想到生命的顽强和自强不息。采药三人一老两幼,应该是师徒关系。两个徒弟在师傅的引领下,沿着石径小路缓缓走来,正穿梭于这深山古松之中。那位在前引路的老者应该是师傅。他颌下留有白须,应早已过了花甲之年。而对于一位老者来讲,爬上这荒山野岭,踏着如此崎岖不平的山路,应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从图中看不出他有丝毫的疲惫和倦怠。他昂着头,目光直视前方,手握拐杖,凭借丰富的上山经验在前引路,带领着徒弟穿梭于这深山古林中。虽所到之处植被已萧疏,但各种治病良药一定藏匿于这深山老林之中,老者坚定的目光已经告诉我们对寻求良药的渴望与期盼。当后面两个徒弟边走边聊时,老人仍是头也不回地向前寻觅着,其执著的精神和不懈的毅力真是让人佩服。
全图以深山、古松为背景,采药人点缀其中,以“采药”贯穿主题,不仅使全图在宁静荒僻的气氛中显现出几丝动感,而且把大自然中蕴藏着的顽强生命力和人类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完美地组合起来,显示了更深刻的含义。此刻,我想老者所要采集的应该是更为珍奇的治病良药——那便是宇宙万物生命不息的精神和意志吧。画面注重远近层次关系,结合了西洋绘画中近实远虚的透视方法,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在树木的表现技法上,勾、皴、擦、染相结合,勾画中层次分明、穿插自然。树干、枝叶、墨色运用浓淡有致,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山石有皴有染,淡赭色的晕染使荒疏的自然景致淋漓地显现出来,再加之石径边杂树丛草的稍加点缀,更突出了深山的野逸。人物表现以勾为主,皮肤略施赭色,形体虽微小,但刻画生动细致、形神兼备,包括三人的音容笑貌、不同气质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画面从整体来看,在表现手法上轻松而不失稳重,可以说,这是画家借鉴西画之长又兼取宋、元画法而别具一格的作品。
陈枚,生卒年月不详。字殿抡,号载东,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松江)人。雍正初年,其兄陈桓以写生名扬京师一带,陈枚便赴京依兄学画。当时有御前待诏画师陈善,声望更高,陈桓欲令陈枚拜陈善为师。陈枚答应后未去,只是闭门下苦功。凡古代名画,刻意临摹,于是画技大进,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一次,陈枚在外装裱作品时,正被陈善所见。善惊赞不已,遂与陈枚订交,并推荐于朝廷。陈枚在康熙、雍正时供奉内廷,宫内务府员外郎。陈枚主攻山水、人物,其画宗宋、元,始学宋代诸名家,后学唐寅,自出机杼。其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鸦飞马健图》、《月曼清游图》等。其中,作品《月曼清游图》,共12幅,按12个月描写宫廷妃嫔在不同季节的游乐活动,较真实地反映了宫廷妇女的生活,既继承了前代院体画的传统,又吸收了等西洋画家的技法。此图深受乾隆帝喜爱,命刻成牙雕屏风,亲自题诗其上 (今藏故宫博物院)。另外《清明上河图》是他在清乾隆时期(1736年后)奉旨摹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作品,乾隆御笔为其题字。因作此画后已伤目,乞假归,居杭州西溪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