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陈继儒扇面画墨梅图②
【类别】中国 、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藏
【简介】
金笺、墨笔,纵17.3厘米,横51.6厘米。
自古诗人常咏梅,画家常画梅。王安石曾在《梅花》中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寄情志于梅花,表现梅花那傲人之美。在中国绘画史上,画梅的画家层出不穷。南宋画梅,枝干清瘦,人称“村梅”,寄托着文人士大夫的野逸之情。南宋马麟画梅,琼花冷艳,人称“宫梅”,体现着宫廷崇尚冶丽的审美情趣。
明末的也同样是一位善画梅花的画家。画史上对陈继儒有记载:“善写水墨梅花,即其制创,无不堪垂后世也。”(《图绘宝鉴·续纂·卷一》)陈继儒的墨梅作品数量比较多,多取卷、册形式,轴式较少。
最早出现于北宋。其扇骨多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而形状有琴式、如意头式、竹节式等。时至南宋,折扇的生产已有了一定的规模。明代,折扇更为盛行,文人墨客精于扇面画者,灿若繁星。扇面画虽然尺幅
不大,但由于其形制特殊,加上有的扇面材料是色纸、金笺等,其落墨、设色性能更难把握,对落墨要求较高,往往难于掌握,再加上扇面要求小中见大,画家在构图布局时须胸有成竹,所以一般书画家望而却步,不敢随意染指。
陈继儒的这帧《》扇面画,作于天启四年(1624),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面构图呈反“c”型,枝干曲折的地方,棱角较多。可能是由于陈继儒书法苏轼的缘故,在这幅扇面画中仍可见其书法中倔强、生拙的笔法,气格遒朗、苍逸,独标高格。作者不注重枝干肌理描绘,而是用点皴法,与清劲的细枝、灵秀的勾花相结合,颇具意境。花朵疏落有致,微妙的墨色变化,使整幅画面的格调更加清新。他曾说:“儒家作画,如范鸱夷(蠡)三致千金,意不在此,聊示伎俩。又如陶元亮(潜)入远公社,意不在禅,小破俗耳。若色色相当,便与富翁俗僧无异。”(《》卷四)可见他的画意多在笔墨之外。此扇面画是典型的文人戏墨之作。
陈继儒与同郡齐名,是一位积极倡导文人画的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很有影响。在绘画理论方面,他与董其昌的艺术见解最为接近,是董氏“南北宗”理论的有力支持者。陈、董二人各方面的学养、艺术造诣最为接近,经常在一起论书论画,友谊最深。董其昌曾这样评陈继儒:“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落吴下画师恬俗魔境。”陈继懦在绘画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了典型的文人画倾向。他善画水墨梅、竹、水仙,点染精妙;亦画山水,涉笔草草,苍老雅逸,神韵兼备。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麇公、雪堂、白石樵等,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少有高才,长于诗、古文辞,短翰小词皆有风致,善于鉴别书画。年二十一补诸生,二十八弃去,并烧掉儒衣冠,退居小昆山南。但有关旱涝或国计民生者,往往慷慨陈词。晚年筑别业于佘山,致力书画著述,屡征不仕,有“山中宰相”之名。传世作品有《梅花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梅花图册》、《云山幽趣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亭皋木叶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梅花图》册(八页),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著作颇富,有《明书画史》、《书画金汤》、《眉公秘笈》、《陈眉公全集),并辑(宝颜堂秘笈》等,诗文有《晚香堂白石山房稿》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