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绂淇渭图②
【类别】中国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藏
【简介】
纸本,墨笔,纵78.2厘米,横34.5厘米。
传统绘画中的开始出现于画坛时,虽多见写实形态,但也都非常注重写意。从北宋到元初,画墨竹不外叶生于枝,枝应于节,画的是眼中之竹。元代到明代中叶,画墨竹渐有成法可循,画家所写是心中之竹,信手拈来,跃然纸上。至于所画是否形似,已不介意。明朝中叶以后,写意画家频出,他们只求发泄情感,所画之物仅见象征性的外形,其笔飞墨舞之韵完全是心象意趣化的方式。王绂画的墨竹就是这种类型的作品。
古代洋州是盛产竹子的地方,画竹的人常以渭川代指竹。淇园也是一多竹之地,春秋时代,卫国有个淇园,盛产竹子,《》上说:“瞻彼淇澳,绿竹漪漪。”后来的文人及画家在其作品中常用渭川、淇园来代表竹子。故王绂的这幅画不叫《》而为《淇渭图》。 该画绘一枝轻盈细竹,倒悬而下。其中一长竹节起伏折转,富有弹性,上面的大小竹叶穿插有序、迎让协调。图的顶端部分,竹叶虽稠密,但前后位置、主次结构、分布得当,毫不凌乱;叶的用笔轻盈,用墨明透,爽利中可见生机无限。有评论说其画竹“出姿媚于遒劲之中,见洒落于纵横之外”,实为不过。
(1362--1416),明代画家、诗人,一作芾,字孟端,号友石、鳌叟,又号石友生,无锡(今属江苏)人,—作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太祖洪武时生员,尝北游江淮,浮黄河,游太行,出雁门,时入慕其名,争延致之。因事被累,谪戍山西十余年。永乐初,以善书被荐,供事文渊阁,宫中书舍人。后归江南,隐居九龙山,咏左太冲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遂自号九龙山人。山水师王蒙,风格苍润,亦作平远小景。传世之作有《竹石图》、《秋林隐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