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何维朴《楚岫春云图》
【类别】中国、
【年代】现代
【作者】
【简介】
纸本,水墨,纵140厘米,横23厘米。,描绘了春季楚地草木丰茂华滋、山川逶迤、云烟缭绕于群峰之间的秀丽景色。
清代山水画画坛,由于帝王贵族的雅好,被尊为“正统”的“四王”领导着。何维朴师法“四王”,注重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研究,追求山水画的笔墨韵味。取势是山水画的首要问题。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变以往的平远法为高远法,采用了传统的“s”形构图和有开有合的方式组织画面。顺着山脊的走势,画家自上而下沿“s”形合理地布置景物,使画面具有一种曲线动感和空灵感。自下而上,近处品类分明,林木繁密,渐远渐浑。及至远景,只有一主峰高耸突兀。由繁到简、由分散到集中、下开上合的构图方式,使得画面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趣。池塘岸边,杂草丛生,柳丝悬垂,林木葱郁,山峦起伏。俗话讲:“画山难画树,画人难画眼。”树木乃一幅山水画中的点睛之笔,事关作品的成败。画家在处理树木时,以中锋用笔双勾树干,兼以淡墨稍作皴染;树叶则主要以点叶法为主,间以夹叶法,通过合理的排列组织以拉出层次空间。如:前景中的几棵树,是由一些疏密有致、浓淡干湿相宜的胡椒点、平头点、介字点间以鱼子叶等组成。茂盛的枝叶与光滑的树干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林木形象突出,层次分明。远山上的杂草林木也多以点叶法处理,表现出春山的秀润淡雅之感。山石以细密的披麻皴皴出山体后加以渴笔淡染。山顶多作矾头,并加以卧笔横点。“四王”山水亦多用此法,由此可以看出“四王”对何氏山水画风的影响。在云烟的处理上,画家使用了空云法、皴云法。,清代龚半千曾云:“山厚云即厚矣。”画家在皴染出山川的浑厚感的同时,也皴出了云烟的厚度和缥缈感。古人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云烟缭绕于山川之间,不仅增加了画面苍茫的气势,更增添了画面的空灵感。中国画强调“用虚”和“计白当黑”。画中的天空、云烟、湖水等处虽未着一笔,却“无画处皆有妙境”,丰富了人们的联想,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在这幅山水画中,近处有茅舍,湖边的水格上有人极目远眺,远处深山茂密的丛林中依稀可见茅屋。这是古代山水画中最为常见的构图方式。“心远地自偏”,或许这就是画家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吧!
此作款识中所提到的“郭河阳”即北宋画家。“春山如笑”语出《林泉高致集》:“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赵王孙”即元代画家赵孟頫,所绘《水村图》写出了“远山近山云漠漠,前村后村水重重”的水村景色。“妄拟其意,殊失”可有二解:一是画家自谦之语;二是说,如果只是随意地模仿古人,就会失掉淡泊之神。何维朴书法师法何绍基,得其神似。此作题跋与绘画风格互映,诗、书、画、印协调统一。
中国画历来主张“心师造化”、“天人合一:。唐代张躁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在师法造化的基础上个体对自然的体悟。至清代,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楚岫春云》变以往的平远法为高远法,笔墨上亦有自己的独到理解;但由于过分地依附于“四王”,反而被其束缚了手脚,整个画面气局显得不够宏大,笔势也不够雄放;又由于画家缺乏对真山真景的切身体验,只是倾心于笔墨之间,因而在意境上受到限制,虽笔墨精熟,但是缺乏创造性。
何维朴(1844—1925),字师孙,晚号盘止、盘叟、秋华居士、晚遂老人,湖南道州人。诗人、书法家何绍基之孙。同治六年(1867)副贡,官内阁中书,清末任上海浚浦局总办。书摹何绍基,得其神似。画以山水著称,宗娄东诸家,清远高妙,无时流霸悍草率习气。精鉴别,收藏古印甚多,有《颐素斋印景》六卷。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