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绣是一种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工艺。清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粤绣本身也形成两大派系,这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中心的潮绣。
唐·苏鹗《杜阳杂编》载:贞元元年(785),南海奇女子卢眉娘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点划分明,细如毫发”。秦、汉时,潮州曾隶南海郡,但隋代已置南海县,故上文之“微绣奇女”,其籍里应属南海县。不过唐代岭南绣艺既已如此精细,同处一道(省)的潮绣多少能得其沾溉、影响,似在情理之中。
最早提及潮州刺绣的文献,是宋宝■二年(1254)潮州知州陈炜《题湖平石壁》诗(诗刻今存潮州葫芦山中麓),其颈联:“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意思是:太守夏日游湖,画舫在绿漪荷香中徐行,微风轻拂,在丽日辉映下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屏。迟至明代,则可知在嘉靖万历年间,刺绣已经是潮州妇女所熟稔的手工。如明代潮州戏文: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中,有“五娘刺绣”一出,写五娘在闺中思念恋人陈三,婢女益春请她刺绣解闷。
万历刻本《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中,也有“金花挑绣”一出。这两出戏,非常具体地描写了明代潮州民间刺绣的种种情况。妇女在绣房、绣厅刺绣,依绣床,张绣箧,针黹用具针线箱、剪刀、金针、五色绒共线,还有用来画花的粉笔。绣品内容,有孤鸾戏牡丹、鹦鹉枝上宿、犀牛望月、四时光景等等,正是民间工艺美术最常见的题材。到清代,地方志书对潮州刺绣也多有记载。乾隆《潮州府志》“术业”条说:“妇女多勤纺绩,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为豫治嫁衣,故织纫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
潮绣就是在这样一种厚实的民间工艺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清代乾嘉时期,本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为潮绣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热烈,与此并生的地方戏剧的繁荣,造成对刺绣的需求,以刺绣为业的店铺应运而生。据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潮州市志》记载,乾隆时期潮州已有绣庄二十余间,分布在城外西门的天地坛、布梳街和开元寺附近,“绣品出口至南洋群岛等地。至咸丰年间,潮绣品年出口值在1000万元以上。”潮州的刺绣工艺开始商业化。而商品竞争又促使刺绣艺人用心钻研技艺,并学习吸收外地绣种的长处,潮州的刺绣水平因此得到迅速提高,有了自己鲜明又比较稳定的风格特征。潮绣这一流派于是形成。
清光绪二年(1910),在南京举办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郭子仪拜寿》等潮绣品荣获金牌奖。参与绣制的24位男绣工被誉为“刺绣状元”。在早期的潮绣上,男子精于绣功,为其它刺绣派别所罕见,一度成为潮绣的一大特色。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一次国际性大博览会巴拿马赛会,1923、1925年举行的伦敦赛会,潮绣在两大赛会上皆获得国际奖,同样也在此时期的中国江南赛会上获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上世纪70年代,潮绣品《九龙屏风》成为中国赠送给叙利亚的国礼,双面绣大披巾也作为国礼,赠予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
1982年,潮绣品《九龙屏风》、《吹萧引凤》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的金杯奖。
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本地区就有绣工20万人之多,潮绣成了广东出口名牌产品之一,无论技艺还是所创造的效益,都达到了高峰。
随着社会的发展,潮绣这一传统工艺,有如根深叶茂的古树,又滋蘖、绽开了一朵朵绚丽的新花。
以潮绣为企业的龙头产品的广东名瑞集团公司(原潮州市潮绣厂)把传统的潮绣技术应用到现代服装生产上,将企业品牌的时装打进了享有“世界高级时装橱窗”称誉的美国第七大道,进入奥斯卡的颁奖晚会。
2004年初,“潮绣之乡”的潮州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荣誉称号。
今天的潮州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婚纱、晚礼服生产基地之一。这是潮绣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