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培基仿古山水图②
【类别】中国
【年代】现代
【文物原属】私人收藏
【文物现状】私人收藏
【简介】
设色,纸本,立轴,尺幅:147×39厘米。
款识:大痴浅绛,若春末夏初,甘霖新霁,苍翠欲滴,未可以迹象求,此殆神乎?惟西庐老人能穷其妙,漫拟一过,未有似处。辛未(1931年)仲春之月平江袁培基。
钤印:雪庵、东涂西抹
(1870-1943),字幼辛,号雪庵,吴县人,居木渎下沙塘。是民国时期吴中著名山水画家。袁培基出身于书香门弟,其父为清末秀才,家藏古籍甚多,自小有苦读精神,常在古书堆中寻觅笔记小说、诗词画册,终夜阅读不倦。喜唐诗,十五岁能背诵二百馀首。又喜丹青,因无师指点,见辄临摹,无论花卉果品、山水人物,走兽翎毛悉取诸笔下,亦不计笔路合逆,相异相同。后拜谒吴大澄于双林巷,因见吴画山水功力深厚,秀逸苍古,乃一意致力于山水。追宗黄公望、沈石田一路,又喜创新稿,不拘于古人范本,构图时出新意。又常游真山真水,得天机造化真趣。但因生平出门不多,见识尚有局限,故直至晚年画风变化不大。
袁培基山水,其构图生动奇崛,最具新意。谋局布置,往往不落前人窠臼,尤其是树木的出枝和组合,倚侧仰合,随意穿织,富于自然生气,显然是从长期对山水观察体验而来,故有野逸、葱郁的机趣。而沙渚、屋宇、溪口、桥梁、乱石、芭蕉等均能随意运用,挪让有致,显示出可贵的探索精神。袁氏的笔墨法则,远师黄公望、沈周等家,而其中透露最多的,仍是四王一路中王时敏等人的风格。其用笔尚劲气,轻捷老辣,使转自如,线的表现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国画是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袁培基把握住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摸着了命脉。只是由于其笔头太速,有时不免缺少沉着宁静之意,是其稍显欠缺之处。袁培基设色山水有浅绛、青绿两种,或淡雅清新,或苍翠欲滴,均各擅胜场。
此帧袁培基所遗《仿古山水》保存如新,笔墨精神毕在眼前。从中可以看到其迅疾灵动的笔法,朴实浑厚的勾皴,墨韵干湿浓淡相宜。而设色以赭、青及石绿三色,清新明快,爽朗怡神。正如其在题款中所云“春末夏初,甘霖新霁,苍翠欲滴”,这种审美意境,正是他在这件作品中所要体现的。
款中所提到的“大痴”即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西庐老人”则是清四家之王时敏。王时敏师法黄公望,袁培基又从王时敏悟入,从中可以看出其师法取径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