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明谢时臣山阴归棹图
【类别】中国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藏
【简介】
纸本,纵:86.9厘米,横:105.4厘米。
明代中期,苏州(吴门)一带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一些画家,山水画崇尚北宋和元代风格,进而形成“吴门画派”,并盛行一时。后来又出现了以董其昌、陈继儒为代表的“松江画派”。松江原属吴地,后人遂合称两派为“吴派”。生长于这个时期的苏州画家谢时臣,其画风自然会受到“吴派”文人画的影响。其实,他的画兼有两派的特点,有的笔势纵横,用力结曲,墨色有时相当浓重,颇具浙派气象;有的颜色浅淡,人物点缀潇洒,又有吴派的清雅气息。
的《山阴归棹》图,该图从题材上看,表现了封建文人向往隐居的情怀。画中冬日的山林一派宁静。一场大雪使大千世界的万物银装素裹。画幅右下边的山石间,一条小路通向山林,隐约可见一篱笆小院,柴门大开,却无一人。后面那突兀倾斜的山石被白雪覆盖。一侧,山路伸向深处,隐约可见塔顶。对面临江一隅,屋宇错落,林木萧萧。不远处有一小桥。两岸之间平静的江面上,有一叶雪舟在行驶。船尾有一梢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用力地摇撸;船篷里端坐一文人,只见他神态镇定,目视前方,仿佛在欣赏着巍峨的山峰、寂静的树林和村庄,或者是陶醉在大雪的洗礼中…… 在这样的天气里,他也许是去会朋友,也许有急事赶路,也许……但这些猜想似乎又不太重要,因为面对这样一个银装的世界里,欣赏者的心灵已然被眼前的空明与凝重而净化。
该图用纵横自如的笔墨,描绘出峰峦的雄伟,画面凝寒气而富幽静,风格介乎戴进和沈周之间。山石皴法多用类似斧劈的短皴,在山石的凸出部用温润的线勾勒,流畅而富于变化的线条和山石的勾皴相衬映,使奇峭的山石在覆上雪后显得温润松动。树木的画法也灵活多变,近景的枯树学李成、郭熙,以鹿角法画出,远树则勾皴并用,叶子以点叶、夹叶写出,树木前后穿插掩映,繁而不乱。该图描写的是雪霁风景,山石上的雪以变化丰富的线勾勒,远处小桥则用时断时续的线勾描,表现出雪覆于桥上的感觉,枝叶上的雪则以粉填出。另外,峰峦、林屋皆以淡墨渲染,使画面远景、中景、近景层次分明。
谢时臣(1487-1567)字思忠,号樗仙,吴(今江苏苏州)人,活跃于万历年间,能诗,工山水画,师法吴镇,得沈周笔意而稍变。论者谓其气势有余,疏秀不足。传世作品有《溪山揽胜图》、《雅饯图》、《泰山松嶂图》、《夏山飞瀑图》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