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陆桥②

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的角度考察认为,大约距今2.5万年时,气候急剧变冷,整个东部海面大幅度下降,到距今1.8万年时,海面下降至最低位置(大约低于现代海面150米左右),于是华南沿海形成宽达上千公里的辽阔滨海平原,很多河流一直延伸到滨海平原的外缘,并形成许多河谷。台湾海峡海底河谷有向南及向北二大河系,一系向南流入中国南海海底,一系向北流入东海海底。
  最近几年,台湾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南投县、嘉义县、台南县、高雄市、屏东县等地都先后发现有犀牛、剑齿象、剑虎、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动物化石与四川、浙江、广西等地洞穴堆积层中所发现动物化石十分相似,这是由于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退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陆地,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断从大陆移往台湾的结果。因此,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化石。
  近年来,福建东山县博物馆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到亚洲象、犀牛、熊、野猪、水牛、斑鹿、野马等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化石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为大陆所罕见,而且这些动物化石与台湾出土的动物化石有惊人的一致。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海峡有东山陆桥的存在。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说,大约在1.5万年前,海平面比现在低130米。东山陆桥平均在水下60米至90米不等,换言之,早在10000年左右的时间里,先人们通过东山陆桥往来海峡两岸。
  中美两国科学家经过多次考察,一致认为在台湾海峡有一条浅滩,从福建东山岛向东偏南延伸,经台湾海峡至澎湖列岛,最后连接台南。它曾是连接两岸的桥梁,被称为东山陆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