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立春这一日,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清人专有《咬春诗》:'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可以想像,那时咬春的风俗还是非常浓郁的。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咬春和打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url]立春,又有咬春、打春一说.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史书上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京都风俗志》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这里说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农事。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在卖皇历的同时连带着卖春牛图,春牛图上前面牵牛的那个男子,画的就是芒神。
彩牛绘身,鞭炮齐鸣,还有装扮成春官的人在道前相迎,接芒神、打春牛,这样的仪式历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宫里亲自出面操办这一切的。宋《东京梦华录》书中曾经记载:芒神和春牛'从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
这一传统,到了后来已经稍稍有一些变动,把芒神和春牛设于宫前,改为了设立在郊外。这样的变动,在明朝的文字中已经有了记载,在东直门外,专门设立了置放芒神和春牛的春场。不过,在京城,所有的仪式照旧还是由宫里来组织完成。明崇祯年间印制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有专门对春场的记载:'东直门外五里,为春场,场内春亭,万历癸巳,府尹谢杰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先导,次田家乐,次勾芒神亭,次春牛台,次县正左、耆老、京师儒。府上下衙役皆骑,丞尹舆。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场入于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毕,百官朝服贺。立春候,府县官吏公服,礼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劝耕也。'
可见,那时的'打春',和最早的一哄而上'众役打焚'的情景,已经有所不同。不过,礼仪似乎更加繁复,百官朝服,彩仗鞭牛,场面壮观而热烈。鞭打春牛之后,退朝时,还'各以彩仗赠贻',那些官员如以前农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样,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其祈祷与保佑的含义,是和前人一样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