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语②

  官方语就是由一个国家的民族和历史沿续的一种最为普遍的语言和文字。由政府制定为在行文、教学、社交场所、行政机构、外交礼仪所通行的语言。比如我们国家的汉语和普通话即为官方语。

  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官方文字和语言,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专用的书面用语,与白话渐渐脱节了。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平时讲话都是口语,即白话文。

  但在官方的正式场所,官僚们讲话的时候则使用官话。

  中国各朝代官话,大多都以中原地区语音为标准音,用些规范的类似文言的语句。如明朝时期的官话就类似《水浒传》、《金瓶梅》里记载的衙门公堂上使用的语言。

  正如今天被人称作'打官腔'者,就是指那些套用官方文件上的'文言',拿半文半白的语言用于日常交流的人。很是招人厌恶。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