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②

简介

' 蔺相如生于哪一年不详,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
'

秦廷智变

' ' 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恭恭敬敬地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侍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

' ' 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没有诚意不会以城换璧,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怒发冲冠,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作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态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这样傲慢。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尊敬。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

' ' 秦王怕蔺相如把璧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准备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璧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宾馆去休息。

' ' 到了宾馆,蔺相如想到秦王虽然答应了斋戒五天,但一定不会真把城给赵国,于是就选了一名精干的随从,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着和氏璧,悄悄地从小路连夜赶回赵国去了。'再说秦王假装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两边文武大臣排立,传下命令,要蔺相如来献璧。

'

完璧归赵


' '' ' 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璧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了,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璧,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璧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璧,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吧,这样也能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传播四方了'。

' '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 ' 于是秦王依旧按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璧送给秦国。


'

渑池之会


' '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 '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颇、蔺相如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 '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

逼秦王击缻


' '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 '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 '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 '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福!'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福!'

' '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

负荆请罪


' '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要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 '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 '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 '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蔺相如完壁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既便在有限的资料记录中,也有许多错讹、互相矛盾之处,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比如,从现有资料看,仅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种说法,其中故里说主要由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山西省古县的宝丰村和洪洞县的许村、山西省榆次的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泽州、河南省辉县、安阳的太平岗、相村等地;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郸、邯郸蔺家河、磁县羌村、保定曲阳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十余处。不要说各地众说纷纭,让一般人看了一头雾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专家往往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本人作为蔺氏后人一员,对此尤为关注,亦苦苦探究分析事实真相,力求去伪存真,为蔺相如文化研究稍尽绵薄之力。下面是本人根据现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比较、研究考证得出的一些初步结果。希望借此为后人景仰、怀念、了解相如弥补一些缺憾,并推动蔺相如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丰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内涵。
  当然,由于本人资料有限、学养不足,行文过程中分析推论难免有失当、疏漏、错讹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族人批评指正,就权当抛砖引玉吧!
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
  由于蔺相如被尊为中华蔺氏的始祖,因此研究蔺相如要从更早一些的背景说起。
由历代学者考证可知,蔺姓出自韩姓,韩姓出自姬姓,系黄帝后裔。春秋时期,韩氏在晋国一直位列公卿。韩氏一支韩厥玄孙韩康在晋分裂为韩赵魏后为赵国大夫,食采于蔺(今山西离石县),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蔺相如就是蔺氏立姓早期第一个影响深远,功绩卓著的代表人物。因此要研究蔺相如就有必要弄清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了解了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判定蔺相如故里是哪里就有了重要依据,就不会被蔺相如故里众说不一的表象所迷惑。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蔺长旺的研究,早期蔺氏迁徙路线有三条:一是从山西离石附近的蔺家墕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再从蔺家庄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和洪洞县的赵城许村等地。二是从蔺家墕迁徙到榆次的蔺郊,随后迁往南北蔺郊村和相立村。三是蔺相如时期从以上地方继续东迁到赵国都城邯郸附近。本人基本认可这一研究成果。理由如下:1.虽然韩康采食之地蔺在古代就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一说是在陕西渭南地区。从本人掌握的现有资料看,古蔺地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确凿无疑。因为根据战国时期形势图,陕西渭南地区应属东周中央政府或秦韩二国所有。当时赵国的势力很难达到。既然韩康仕赵,其食邑当然应在当时赵国的土地上。另外根据重庆蔺诗鹏不久前提供的《重庆蔺氏文泰公支族世系谱》记载,该支蔺氏祖籍蔺家墕,后迁到山西赵城,为蔺相如旁系族人。此家谱可以证实该支蔺氏的早期迁徙路线正如蔺长旺教授此前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样。这就充分说明,蔺氏的确源出山西离石地区,并逐渐向周边尤其是向赵国腹部地区东迁或南迁。
  确定了迁徙路线,迁徙原因便可基本根据推断分析找出。因为根据古代分封制特点,作为贵族的韩康采食蔺地之后,一定还会通过国家封赏、出钱购买、占据附近无人开发之地等手段扩大家业,并将其所占之地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儿子这一代便会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古代的这种分封制特点是古人主动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古人迁徙路线图反映的不仅是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能给我们透露出一个家族的信息。
  从蔺长旺教授绘出的蔺氏最初的迁徙路线,我们可以推估出韩康可能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仍然在蔺地继承祖业,一个儿子迁徙到离石附近的蔺家墕。
  第二代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留在蔺家墕,一个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另一个儿子迁徙到榆次的蔺郊。
  第三代在蔺家庄也有三个儿子,又分别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迁往榆次的蔺氏一脉可能有两个儿子分别迁居在南北蔺郊。
第四代蔺家庄一支可能迁往洪洞县赵城许村,蔺郊一支可能迁往附近的相立村,其他族人仍然在原地居住,经过几代传承第四代蔺氏已经从贵族演变为普通平民,并繁衍生息有了第五代。
  如果按孔令德、蔺朝国等专家研究所得推算出自韩康到蔺相如有100多年的历史,蔺相如应为韩康之第5代左右。从史实看, 公元前433年,晋幽公时,韩、赵、魏强大。公室仅有绛与曲沃之地,余皆归三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是公元前403年,也就是说韩康为赵国大夫应在公元前403年前后,领有采食之地,亦应在此时。按蔺相如公元前328年出生的话(据羌村村民回忆,1958年修水库时,墓地有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是'赵武灵王即位前三年'),蔺相如应为韩康第四代或第五代。公元前313年,秦国的右更疾攻打赵国,攻占了蔺,俘虏了守将庄豹。按时间推算蔺相如若是第四代年龄此时当在35-40岁左右,若是第五代年龄此时当在15岁左右,其完璧归赵时年45岁,而史记中智救缪贤虽然没有具体的年分,但历史大事年表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联合齐、燕灭掉中山国的史实,这时赵国十分强盛,应是燕王拉拢缪贤的最佳时机,蔺相如智救缪贤应该就发生在此时或稍晚。这就说明在公元前295年或稍晚蔺相如就已在缪贤家做舍人并取得了缪贤的信任。那么,从蔺相如智救缪贤到完璧归赵,时间应距离12年左右。如果蔺相如是韩康第四代则逃难时年龄在35-40岁,这与智救缪贤到完璧归赵(45岁),时间距离12年不相吻合。另外,赵惠文王十四年,燕国宰相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夺取了灵丘。赵王与秦王在中阳相会。十五年,燕昭王来会见赵王。赵国与韩、魏、秦联合攻齐,齐王败逃,燕军孤军深入,攻下临淄城。十六年,再次曾与燕王相遇,此时,离完璧归赵时间只有一年,智救缪贤也有可能发生于这两个时间,如果确实,蔺相如年龄当在43岁以上,这与推断年龄也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韩康乃赵国开国功臣,在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之时即被封为大夫,蔺相如系韩康第五代,在秦国攻占蔺地之时年龄只有15岁左右(在这之前,生活安定,蔺相如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在这之后,颠沛流离,生活困难,蔺相如磨练了意志,丰富了阅历)。此时,蔺氏族人受到战乱威胁,只好被动迁移,哪里才安全呢?当然是靠近赵国都城邯郸的太行山区或都成邯郸,此时15岁的蔺相如只好随着父母乃至祖父母逃亡到邯郸附近的蔺家河。此时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家园没有了。蔺氏一族的生活由富足陷于窘迫。直到公元前283年秦国欲强取赵国和氏璧蔺氏才有了出头之日。直至蔺相如官居上卿。这样,部分蔺氏族人主动迁徙到邯郸。
  赵国灭亡前后,蔺氏族人再次逃亡(此时蔺相如已逝世多年),至少会从都城邯郸附近迁出以避战祸。部分可能迁回祖居地、族人迁居的地方、亲友居住的地方或其他地方(如北逃至河北曲阳、南迁至河北磁县羌村等地)。特别是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玉泉村蔺氏家谱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蔺相如后人迁徙的路线。该家谱(7修)共记20卷,上可追溯到蔺相如。目前,该支蔺氏最小辈是芳字辈,是蔺相如的94代孙。据家谱记载,蔺相如有8个儿子:仪、范、嘉、景、从信、岱、封、冕。玉泉村蔺氏是四子景公的后裔。相如娶孔氏为妻,享年69岁,长子之后人与定居地不详;次子与三子居住邯郸;后三子迁徙至湖北、江苏等地;四子迁徙至江西万载县,后又至湖南浏阳;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本人认为该家谱是可信的,如果确如家谱记载蔺相如享年69岁,则其在公元前259年逝世。与羌村村民回忆,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赵武灵王即位前三年',逝世为'长平之九年'。即'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九年'只相差两年,两年之差极有可能是虚实年数的差别,即蔺相如享年是69周岁,虚岁是71岁。或者后人续家谱时记忆稍有差错,出现了一年的失误,这应属正常。家谱中虽然没有长子的记录,但按照古制,长子应该回到祖居地守孝祭祖并传继家业。次子与三子居住邯郸应该不难理解。赵国灭亡后三子又迁到了湖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廉颇先出走魏国,再到楚国,不能排除蔺相如部分后代投奔或追随廉颇或其后代到达湖北再到江苏的可能性。此时二子也极有可能随赵国王室或残余部队北撤到河北曲阳燕国附近,这就是在曲阳发现有蔺相如墓的原因。据推测,此处墓地虽然见于历史记载较早,但极可能是二子见赵国灭亡,眼看返回故里无望,而为记念蔺相如建的衣冠冢。四子迁到江西则是当时秦国势力还远远达不到的地方。至于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应该是这些人看到当时只有秦国强大,国内稳定,因此把秦国作为迁徙的目的地,或者后来被秦人抓住强迫迁往渭南地区,并监控起来。之后,蔺氏族人越迁越远。
蔺相如故里辨疑
  关于蔺相如故里的说法,若从祖籍、原籍、生活地等角度来说,有多个地方称其为故里,应无可厚非。在蔺相如一生的坎坷岁月里,凡他活动过的地方,都会留下让人们永远怀念的史实和遗迹!但哪里是祖籍、哪里是原籍、哪里是生活地对于蔺氏后人和研究者来说仍有进一步明晰的必要。本人在前面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一节中已有基本的判断。即:蔺相如至少应该有三个家,祖居地、蔺家河、都城邯郸。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判定蔺相如的家应在四个以上,理由如下:
  1.根据推论,蔺相如一家在因战争原因被迫迁徙时只有15岁左右,完璧归赵时的年龄是45岁,再加上在缪贤家中作舍人的时间最少是1年,最长有可能是15年左右,那么,蔺相如15岁-30岁这一段时间在干啥?我想任何人都可以断定,缪贤绝不会留15岁的蔺相如作舍人,因此有这么一段时间(可能长一点,也可能短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这一段时间不算短,即便是在逃亡流浪中也必定会有一个相对安定的住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段正是蔺相如结婚成家的最佳时段,成家后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称其为蔺相如的家。另外,据湖南省浏阳市发现《蔺氏族谱》记载蔺相如配孔氏,寿九十,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癸未五月初五日午时没,葬于山西商纣王庙后鳅形,有墓志。相如夫人即没有与相如合葬,也没有葬于蔺氏祖茔,或随儿子外迁。这说明她必有一个稳定的居所。这便是我推论蔺相如有第四个家的可能性所在。
  2.从现有资料看,太行山区南部地区有不少相如遗迹,如泽州、辉县等地,应该说这些地方相距不算太远,其中一个极有可能就是蔺相如的第四个家。在第四个家里,蔺相如婚后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日子,并至少有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在蔺相如45岁完璧归赵时也可能已结婚成家,也就是说在蔺相如还在落魄之时已成家。那么,一身才华的蔺相如为成就一番事业,到都城邯郸发展,由于经济或成家的原因,这个儿子则极有可能暂时留在第四个家里,或寄居在外婆家里。同时,蔺相如的父母也有可能在蔺相如20-30岁这一时段去世。原因有三,一是因颠沛流浪、生活困难,医疗水平较低,古人寿命都不会太长,其父母活过50岁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古人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在流浪中找到安定居所的蔺相如不会立即舍离父母妻子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只有在父母去世后才能从容谋划仕途之路,事实上不少古人也都是这样做的。同时,这也许是蔺相如成名较晚的原因之一。从另一方面看,根据推算,蔺相如离开结婚所在地到邯郸时应在30岁以上,其父母年龄至少应在50岁以上。三是相传蔺相如的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娶妻很晚,直到四十岁上下,才有了相如。后来相如随母亲逃难到太行山里,直到母亲去世才到赵国求仕。一般来说传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因时代久远可能有误,但基本事件应该是真实的,所以传说虽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我认为可以作为间接佐证。
  另外,据重庆蔺诗鹏祖传的家谱记载:山西的离石县西部周代封地为蔺,是蔺氏的起源地。祖先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山西赵城迁过来的,是蔺相如公的旁系后裔。先祖蔺本周公,长子仁宽,次子仁和。仁宽英勇无双,王命镇守本郡,封为镇国武威侯。仁和学识渊博,出仕宁邑。从此家谱透露的信息看,该家谱成谱时间很早,像'王命镇守本郡,封为镇国武威侯'等说法均带有秦汉时期鲜明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特点,'宁邑'更是殷商时代对河南修武的称呼。其内容记录准确,且点名'是蔺相如公的旁系后裔',这说明该支蔺氏对蔺相如时期的宗族关系十分清楚,与蔺相如一支的关系不是血缘很近,就是居住的地方很近。
  根据现有资料和以上推论分析,应该可以大致确定蔺相如祖居地在距离赵城很近的蔺子坪村、结婚地在太行山南部地区(泽州、辉县都有可能,若想进一步确定须待发现新的史料,如蔺相如夫人是哪里人氏)、暂居地蔺家河(我估计蔺家河在蔺相如到来之前已有蔺氏族人居住,他们极有可能是韩康做大夫时在都城留下的一支)和都城邯郸。

蔺相如其人及其一生脉络研究二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既便在有限的资料记录中,也有许多错讹、互相矛盾之处,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比如,从现有资料看,仅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种说法,其中故里说主要由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山西省古县的宝丰村和洪洞县的许村、山西省榆次的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泽州、河南省辉县、安阳的太平岗、相村等地;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郸、邯郸蔺家河、磁县羌村、保定曲阳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十余处。不要说各地众说纷纭,让一般人看了一头雾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专家往往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本人作为蔺氏后人一员,对此尤为关注,亦苦苦探究分析事实真相,力求去伪存真,为蔺相如文化研究稍尽绵薄之力。下面是本人根据现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比较、研究考证得出的一些初步结果。希望借此为后人景仰、怀念、了解相如弥补一些缺憾,并推动蔺相如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丰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内涵。
  当然,由于本人资料有限、学养不足,行文过程中分析推论难免有失当、疏漏、错讹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族人批评指正,就权当抛砖引玉吧!
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
  由于蔺相如被尊为中华蔺氏的始祖,因此研究蔺相如要从更早一些的背景说起。
  由历代学者考证可知,蔺姓出自韩姓,韩姓出自姬姓,系黄帝后裔。春秋时期,韩氏在晋国一直位列公卿。韩氏一支韩厥玄孙韩康在晋分裂为韩赵魏后为赵国大夫,食采于蔺(今山西离石县),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蔺相如就是蔺氏立姓早期第一个影响深远,功绩卓著的代表人物。因此要研究蔺相如就有必要弄清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了解了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判定蔺相如故里是哪里就有了重要依据,就不会被蔺相如故里众说不一的表象所迷惑。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蔺长旺的研究,早期蔺氏迁徙路线有三条:一是从山西离石附近的蔺家墕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再从蔺家庄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和洪洞县的赵城许村等地。二是从蔺家墕迁徙到榆次的蔺郊,随后迁往南北蔺郊村和相立村。三是蔺相如时期从以上地方继续东迁到赵国都城邯郸附近。本人基本认可这一研究成果。理由如下:1.虽然韩康采食之地蔺在古代就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一说是在陕西渭南地区。从本人掌握的现有资料看,古蔺地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确凿无疑。因为根据战国时期形势图,陕西渭南地区应属东周中央政府或秦韩二国所有。当时赵国的势力很难达到。既然韩康仕赵,其食邑当然应在当时赵国的土地上。另外根据重庆蔺诗鹏不久前提供的《重庆蔺氏文泰公支族世系谱》记载,该支蔺氏祖籍蔺家墕,后迁到山西赵城,为蔺相如旁系族人。此家谱可以证实该支蔺氏的早期迁徙路线正如蔺长旺教授此前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样。这就充分说明,蔺氏的确源出山西离石地区,并逐渐向周边尤其是向赵国腹部地区东迁或南迁。
  确定了迁徙路线,迁徙原因便可基本根据推断分析找出。因为根据古代分封制特点,作为贵族的韩康采食蔺地之后,一定还会通过国家封赏、出钱购买、占据附近无人开发之地等手段扩大家业,并将其所占之地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儿子这一代便会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古代的这种分封制特点是古人主动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古人迁徙路线图反映的不仅是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能给我们透露出一个家族的信息。
  从蔺长旺教授绘出的蔺氏最初的迁徙路线,我们可以推估出韩康可能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仍然在蔺地继承祖业,一个儿子迁徙到离石附近的蔺家墕。
  第二代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留在蔺家墕,一个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另一个儿子迁徙到榆次的蔺郊。
  第三代在蔺家庄也有三个儿子,又分别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迁往榆次的蔺氏一脉可能有两个儿子分别迁居在南北蔺郊。
  第四代蔺家庄一支可能迁往洪洞县赵城许村,蔺郊一支可能迁往附近的相立村,其他族人仍然在原地居住,经过几代传承第四代蔺氏已经从贵族演变为普通平民,并繁衍生息有了第五代。
  如果按孔令德、蔺朝国等专家研究所得推算出自韩康到蔺相如有100多年的历史,蔺相如应为韩康之第5代左右。从史实看, 公元前433年,晋幽公时,韩、赵、魏强大。公室仅有绛与曲沃之地,余皆归三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是公元前403年,也就是说韩康为赵国大夫应在公元前403年前后,领有采食之地,亦应在此时。按蔺相如公元前328年出生的话(据羌村村民回忆,1958年修水库时,墓地有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是'赵武灵王即位前三年'),蔺相如应为韩康第四代或第五代。公元前313年,秦国的右更疾攻打赵国,攻占了蔺,俘虏了守将庄豹。按时间推算蔺相如若是第四代年龄此时当在35-40岁左右,若是第五代年龄此时当在15岁左右,其完璧归赵时年45岁,而史记中智救缪贤虽然没有具体的年分,但历史大事年表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联合齐、燕灭掉中山国的史实,这时赵国十分强盛,应是燕王拉拢缪贤的最佳时机,蔺相如智救缪贤应该就发生在此时或稍晚。这就说明在公元前295年或稍晚蔺相如就已在缪贤家做舍人并取得了缪贤的信任。那么,从蔺相如智救缪贤到完璧归赵,时间应距离12年左右。如果蔺相如是韩康第四代则逃难时年龄在35-40岁,这与智救缪贤到完璧归赵(45岁),时间距离12年不相吻合。另外,赵惠文王十四年,燕国宰相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夺取了灵丘。赵王与秦王在中阳相会。十五年,燕昭王来会见赵王。赵国与韩、魏、秦联合攻齐,齐王败逃,燕军孤军深入,攻下临淄城。十六年,再次曾与燕王相遇,此时,离完璧归赵时间只有一年,智救缪贤也有可能发生于这两个时间,如果确实,蔺相如年龄当在43岁以上,这与推断年龄也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韩康乃赵国开国功臣,在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之时即被封为大夫,蔺相如系韩康第五代,在秦国攻占蔺地之时年龄只有15岁左右(在这之前,生活安定,蔺相如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在这之后,颠沛流离,生活困难,蔺相如磨练了意志,丰富了阅历)。此时,蔺氏族人受到战乱威胁,只好被动迁移,哪里才安全呢?当然是靠近赵国都城邯郸的太行山区或都成邯郸,此时15岁的蔺相如只好随着父母乃至祖父母逃亡到邯郸附近的蔺家河。此时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家园没有了。蔺氏一族的生活由富足陷于窘迫。直到公元前283年秦国欲强取赵国和氏璧蔺氏才有了出头之日。直至蔺相如官居上卿。这样,部分蔺氏族人主动迁徙到邯郸。
  赵国灭亡前后,蔺氏族人再次逃亡(此时蔺相如已逝世多年),至少会从都城邯郸附近迁出以避战祸。部分可能迁回祖居地、族人迁居的地方、亲友居住的地方或其他地方(如北逃至河北曲阳、南迁至河北磁县羌村等地)。特别是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玉泉村蔺氏家谱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蔺相如后人迁徙的路线。该家谱(7修)共记20卷,上可追溯到蔺相如。目前,该支蔺氏最小辈是芳字辈,是蔺相如的94代孙。据家谱记载,蔺相如有8个儿子:仪、范、嘉、景、从信、岱、封、冕。玉泉村蔺氏是四子景公的后裔。相如娶孔氏为妻,享年69岁,长子之后人与定居地不详;次子与三子居住邯郸;后三子迁徙至湖北、江苏等地;四子迁徙至江西万载县,后又至湖南浏阳;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本人认为该家谱是可信的,如果确如家谱记载蔺相如享年69岁,则其在公元前259年逝世。与羌村村民回忆,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赵武灵王即位前三年',逝世为'长平之九年'。即'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九年'只相差两年,两年之差极有可能是虚实年数的差别,即蔺相如享年是69周岁,虚岁是71岁。或者后人续家谱时记忆稍有差错,出现了一年的失误,这应属正常。家谱中虽然没有长子的记录,但按照古制,长子应该回到祖居地守孝祭祖并传继家业。次子与三子居住邯郸应该不难理解。赵国灭亡后三子又迁到了湖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廉颇先出走魏国,再到楚国,不能排除蔺相如部分后代投奔或追随廉颇或其后代到达湖北再到江苏的可能性。此时二子也极有可能随赵国王室或残余部队北撤到河北曲阳燕国附近,这就是在曲阳发现有蔺相如墓的原因。据推测,此处墓地虽然见于历史记载较早,但极可能是二子见赵国灭亡,眼看返回故里无望,而为记念蔺相如建的衣冠冢。四子迁到江西则是当时秦国势力还远远达不到的地方。至于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应该是这些人看到当时只有秦国强大,国内稳定,因此把秦国作为迁徙的目的地,或者后来被秦人抓住强迫迁往渭南地区,并监控起来。之后,蔺氏族人越迁越远。



蔺相如墓
临潼区东15公里,戏河之西,临马道北,有座占地6600平方米,高15米,呈方形隆顶的古冢,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上卿蔺相如之墓。

  关于蔺相如墓,历史上众说纷纭。但据清'康熙《临潼县志》载:'相如墓在马崖道上'。清代著名考古学家,陕西巡抚毕沅亦为之树碑曰:'赵大夫蔺相如之墓'(1952年,戏河人在戏河桥下捞出此碑,后一直保存在戏河小学,'文革'期间被毁坏)。

  自古以来,关中一带流传着蔺相如尸葬临潼的生动故事。相传,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赵王以蔺相如出使强秦而不辱使命,遂列为上大夫。'渑池之会'蔺相如使秦王击缶,立大功,又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后秦出兵攻赵,赵王以太子郚作为秦国人质。赵王怜太子孤儿,派相如侍太子。相如告太子曰:'骊山乃下绝胜'。民谚云:'要吃粮,有个面张岭;要吃油(泷)河川;要用钱,还有大小二金山。此外,有个上天梯,上到天下还嫌低太子听罢欣然前往。相如偕太子游骊山,不料太子得急症而亡。相如因此获罪,被处极刑,割头挖心,葬于骊山戏之滨,赵太子郚尸体也埋在骊山阴坡,名'赵太子墓',当地人叫'龙骨堆',至今犹在。蔺氏的家族因此受其株连,为了逃避这场灾难,蔺字去头,挖心('佳'),改姓为门,祖祖辈辈居住在墓之西北,名门家村。

  至今,门家村人仍尊蔺相如为其祖先,每年扫墓祭奠。

为您推荐

人文教育②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这是当时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从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人性论出发,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会蒙昧主义教育的统治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自由..

学前教育②

学前教育开放分类: 科学、教育、学前教育 学前期教育的成功与否,不是看孩子认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等,而是要看孩子的求知欲是不是被激发,孩子是否学会学习的能力,是否有自己的兴趣..

英语小百科②

20个国家和他们的首都 西班牙 Spain 马德里 Madrid 瑞典 Sweden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意大利 Italy 罗马 Rome 希腊 Greece 雅典 Athens 瑞士 Switzeland 伯尔尼 Berne 匈牙利 Hungry 布达佩斯 Budapest 南..

良知良能②

浩然之气②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利益平衡点②

  一般意义上的利益平衡指的是代表私权的个人利益与代表公权的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如何在复杂的利益交织中,理清利益脉络,找准利益平衡点,至关重要。获得这样一个合作的基本前提固然不易,但决定合作成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

公式化概念化②

文艺创作过程中因脱离生活实际,对生活作简单化、概念化的理解所产生的'种创作倾向。由于以抽象的概念代替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缺乏个性色彩,缺乏生活气息,不能真实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现实,就出现创作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