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铭简介
' '' ' 孙中山铭全称'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碑之铭并序',作者刘小烽。 2003年3月21日《山西青年报》阳光副刊刊出了原载《天有霓裳》由刘小烽撰写的'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碑之铭并序'一文,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关注。
' ' 王明生在评析此文时认为:
' '' ' 这是一篇极其成功的铭作。首先,文中佳句极多,许多句子都是经典性的。
譬如:在讲列强瓜分的危险时,作者写道:'四万万同胞遭劫于人寰,五千年列祖同哭于天上';在讲孙中山逝世时,作者写道:'先生之死,使国家顿失脊梁,使革命顿失指导,万姓失怙,从此飘摇,草木挟悲风以哀号,天地共凄雨而涕下,举国伤痛,山河失色,四海内外,普天之下,凡我华人,无一不掩泪而泣者也。'如此气韵,堪称神来之笔,使读者顿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遐想和感慨。
第二,文章立意独到,气势磅礴。
譬如:文章开头先追本溯源,介绍孙中山革命所处国度的历史人文背景,作者写道:'嗟呼!天地之间,物各有本,百川汇海,流各有源,华夏兴起于炎黄,礼仪鼎盛自孔孟,此为邦国万代之统绪也。昔在夏商,汤武革命,所以穷宇宙通变之理,顺造化日新之德,此为吾族革命之所宗也。'如此写法,上下天地,前后古今,使人顿时肃然起敬,于无形中烘托提高了孙中山革命的历史地位。
第三,文章篇幅短小,而孙中山生平大事无一遗漏。
众所周知,孙中山一生经历复杂,事迹繁多,多次失败,多次奋起。因此要在有限篇幅内将其叙述清楚极其不易(此乃上世纪二十年代国民政府为孙中山之碑征集铭文不果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作者却能有叙有议,叙事如行云流水,议论亦酣畅淋漓,以简约之文,将孙中山生平事迹尽数囊括,实属难得。
第四,该文全篇1866字,正好与孙中山先生生年1866年暗合,堪称一绝。
总而言之,该文佳处极难尽述,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妙语篇中觅,奇文共欣赏。实在不可不读。
原作欣赏
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碑之铭并序
嗟乎!天地之间,物各有本,百川汇海,流各有源,华夏兴起于炎黄,礼仪鼎盛自孔孟,此为邦国万代之统绪也。昔在夏商,汤武革命,所以穷宇宙通变之理,顺造化日新之德,此为吾族革命之所宗也。慨自有清昏季,强寇侵凌,奸贪当道,悍妇用命,而亿万斯民,沦于水火之中,中华神器,遂有累卵之危也。当是时,列强入室,议欲瓜分,亡国灭种,命在旦夕,四万万同胞遭劫于人寰,五千年列祖同哭于天上。所以致此者,实乃满清专制奴役政府之腐败无能及有背世界民主潮流也。以故孙先生文,首倡国民革命,而竟殚精竭虑,穷毕生之力,解生民之倒悬,救民族以复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微孙文,中华其亡矣夫!故世尊其为中华国父也。
孙文者字载之,号逸仙,人称中山先生者也。籍隶广东,生于清季同治五年,公元一千八百六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幼读儒书,而有济世安民之志也。后求学夏威夷及广州香港,获授医学博士,行医有年,博爱居仁。一八九四年,赴天津上书李鸿章不果,遂于是年十一月创立兴中会,倡导革命。一八九五年,策划广州起义,事败后亡命日美。旋于一八九六年十月,蒙难英国伦敦,因籍友人之力,虎口脱险。一九零五年,乃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诸志士,于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就总理职。同年发表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嗣后即以此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督率同志,屡兴义兵,及遭丧师败绩者,曾不下数十百次,而革命斗志,终未稍减也。盖先生旗帜所指,应者纷起,壮士喋血,前仆后继,虽百折而终不回,实愈挫而愈奋起也。于是满人恐怖,悬赏缉拿,谓为巨寇,而天下志士咸目之为领袖也。
一九一一年,华历辛亥年,十月十日,武昌同志,因组织暴露,突发起义,不数日而各省响应,革命同志相率举兵。至十一月,凡起义功成,而脱离清庭者,达十数行省。以是故,满清政权,顷刻瓦解,而中华民国,遂底于成也。时先生仍奔走海外,及武昌功成,乃归国于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改元正朔,定都南京。盖武昌起义,虽非先生计划中事,而卒能一举成就,覆亡清庭者,实乃先生多年运动革命之功也。且夫辛亥革命,不惟覆亡满清一朝之专制政体,即五千年来之君主独裁,亦从此而烟消云散也。故中华复兴,甫开新路,民族再生,实赖斯功。故谓大哉孙文!不可称量也。
厥后民国蒙尘,禹域多难,袁逆窃位,洪宪称帝,府院相争,张勋复辟,军阀割据,战端迭起,此皆数十年间之变故也。而先生始则起讨袁义师,二次革命,继则掀护国之战,讨逆之役。民国六年,立护法军政府,就大元帅职,以兴护法运动。九年重建军政府,就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职,督师北伐,二次护法,于救国责任,终不放弃也。其间,同盟会于民国元年改组为国民党,三年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八年复改称国民党,党故详情,不可尽述,而同志相离及挚肘者,亦难尽述矣。
逮十一年六月,陈炯明拥兵叛变,致革命再败,而先生之救国决心,犹不动摇。十二年二月,先生复回师驱陈,重回广州。十三年一月,乃于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党部,重释主义,底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也。是年五月,更创黄埔军校,以奠国民革命军之基础。九月发表北伐宣言,而期以北伐,统一全国,完成革命救国之夙志。及十一月,冯玉祥北京兵变,电邀先生,共商国是,而先生视以为和平救国之一大机会也,于是慨然应诺,克期北上。然不意甫到北京,即抱病入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呜呼!先生一生奔走于江河湖海之间,履夷涉险者不计其数,只知有国,不知有家,出生入死,身冒矢石,一败再败,一战再战,而终能推翻帝制,奠定国民革命成功之基者,人咸以其为不馁不退不死之人也。且夫其四十年间与革命同志相别者亦数矣,而皆能不期再遇,共赴国难。谁意其北京一病,竟至陨殁,广州一去,竟成永诀者也。呜呼哀哉!孙先生文,以不治之症,于民国十四年,公元一千九百二十五年三月十二日,病逝北京协和医院也。
先生亨年五十九岁,革命奋斗凡四十年,于革命方略,国家建设等,多有著述。所遗三民主义,为中国民主革命暨社会进步之总纲。其人格可昭日月,功业可彪炳于千秋也。先生之死,使国家顿失脊梁,使革命顿失指导,万姓失怙,从此飘摇。草木挟悲风以哀号,天地共凄雨而涕下,举国伤痛,山河失色,四海内外,普天之下,凡我华人,无一不掩泪而泣者也。已矣乎!蛰虫始振,先生既殁,孤厝北国,栖灵北京西山碧云寺,及北伐胜利,始于民国十八年,奉安南京紫金山麓也。
伏以公元二千零一年,先生奉安已逾七十二年。而先生梦寐以求之国家统一,犹未完成。中华复兴,尚在奋斗。所可幸者,炎黄子孙,正磨砺以跻身世界之先进,推心以图谋中华为一家。飙风斯举,景云重集,惟所冀者,合两岸而告于先生,携百族以庄严陵寝。万代千龄,永传祚祀,而乃碑记芳烈,以作铭云:
' ' ''天地大矣,日月明矣,河洛启圣,九州诞灵
' '' '开辟以来,几度蒙尘,有清无道,洋胡逞凶
' '' '天遣孙文,以振吾民,三民主义,以为纲领
' ' ''倡导革命,覆彼有清,反对帝国,民族平等
' '' '凡我民众,一视同仁,乃均地权,节制资本
' ' ''总理旗帜,我华复兴,方向既明,而以身陨
' '' '后来同志,以底于成,草随风舞,电歌雷行
' ' ''百物冠带,以颂其勋,星陨北国,奉葬金陵
' '' '址在南京,卧虎藏龙,穆穆中山,瞻想慈容
' ' ''念彼功业,当以涕零,国家统一,志犹未竟
' '' '谁或奋起,捷克此功,汉天当笑,奠此高陵
' ' ''江渚一镜,风激千声,遗烈永嗣,德侔千龄
' '' '' '' '' '' ' ' '' '公元二千零一年岁次辛巳十一月十二日末学刘小烽敬撰
附记: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碑,曾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面向海内外华人征集碑铭,后征稿不果,乃镌:'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十三大字作结。余以是碑不可无铭,况先生功业弥盛,而统一国家之遗志,至今犹未完成,故余不揣冒昧,试笔一铭,盛称先生,以使宇内同胞,皆能感先生渴求统一之殷诚,皆能怜先生呼吁团结之苦心,冀或有促成统一之微功,俾死者瞑目而生者获福,中华复兴而列祖释怀者,则告幸甚也。
注:'汤武革命':指商汤推翻夏朝暴君桀和周武王推翻商纣王帝辛。'悍妇用命':指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禹域':中国的别称。'蜇虫始振':语义双关,一方面是说孙中山逝世时间三月十二日正当农历惊蜇节气,惊蜇意味着所有冬眠的动物都开始苏醒;一方面是说孙中山逝世时,国人已被唤醒。'河洛':河图和洛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