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全国工作会议上部署文化工作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中央在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两方面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和变化的背景下,尤其是针对全球范围内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理念。它既是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的重要方面,也是十七大重申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的具体体现。再进一步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的重要举措,也是针对中国同外部世界之间新关系的重要部署。
'
'
国家文化软实力-科学内涵
奥运奖牌彰显民族文化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从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自主能力和调适能力,文化认同感增加。具体地说,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很明显的事实是: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一体化,政治则是多极化、多元化。而文化则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传媒与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化的认同性日益取代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习惯、宗教传统、价值观念上的鸿沟难以弥合,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裂痕亦有扩大的可能。一方面是全球价值趋同,另一方面是回归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实现民族自我认同。一方面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被同质化,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流、综合与新的多样性的出现。如何处理好全球普遍价值认同与民族角色的自我认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选择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面对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中国千万不能'失语'和'他者化'。千万不能丢掉文化主体性,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
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体思路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内的文化转型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民族凝聚力增强。就是说在文化战略上,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如果繁体字、文言文、线装书都看不懂,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是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只能是人种学意义上的中国人。由这样的人组成的中国,就不是文化中国,而只是地理中国。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
体现主流文化的《云水谣》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际的文化交流来看,中国的文化具有辐射力和竞争力,增加话语权。进行文化对话,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举。这就是所谓'文化平衡'。今天,中国正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大量吸收中国文化。不仅文化逆差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书报只占国内当年书报刊出版总量的0.016%。2004年中国向美国输出版权和从美国引进版权比为290比1。2004年中国与人口只有300多万的新加坡版权引进和输出为5比1。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警惕'文化赤字',呼吁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功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当然近来情况已经有了改变,比如在海外频频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日''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季''中国文化年',以及陆续创办的'孔子学院'和持续升温的'汉学热'等。这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觉,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中国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这样的文化才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是自赏的,而且是共享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消费来看,要求中国的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多姿多彩。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而活跃的态势,中国应当自觉肩负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途径
增强文化凝聚力。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呢?必须靠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为此,中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激发文化创造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
提升文化素质从娃娃抓起
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强化文化传播力。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同时还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作用,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作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和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扩大文化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是衡量和展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等。由此可以看出,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了解更多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扩大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影响力,中国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创造出更多富于时代气息、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使现代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国家文化软实力-重大意义
首先,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离不开文化的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
支撑。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参考资料
1、http://www.yinxiangcn.com/xueshu/200809/8890.html
2、http://www.chinaorg.cn/zt/jd17da/2007-11/21/content_5138034.htm
3、http://www.cqph.com/read/ArticleView.aspx?id=1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