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又称语体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己有话本,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过为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白话文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和合本《圣经》则是第一部白话文翻译著作。
详细资料''
'白话'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⑴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视秦汉经典著作为范式,并随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文体),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同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⑵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⑶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他极力寻找'历史的依据'。因此,在他那里'白话文'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指与'官方文学'、'庙堂文学'相对的歌谣、语录、弹唱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平民文学','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做诗做词了⑷一言蔽之,在胡适看来,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周作人则认为'现在的用白话的主张也只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的。'⑸首届'公安派文学'讨论中,许多学者认为'公安派推崇白话文学可视为'五四'新文学之前驱''⑹一般地,我们认为从北宋到清末是'白话文'潜伏、蓄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作品有宋元的话本、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明清的小说如《水浒
浒传》、《金瓶梅》等等。
'白话文'作为一个'口号'与'术语'的出现与晚清白话文运动有紧密联系。'新诗派'的先行者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力主'诗界革命';南社主将柳亚子主持《自治白话报》,文章以白话文为主。这期间'有裘廷梁等呼吁提倡白话文'。⑺1887年出现了近代最早的白话报''《申报》的副刊。'根据现今能找到的资料,清末最后约十年间,出现过140份白话报和杂志。'⑻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是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属古代白话文的范畴。'晚清的白话文和现在的白话文不同,那不是白话文学,只是因为想要变法,要使一般国民都认些字,看报纸,对国家政治都可明了一点,所以认为用白话文写文章可得到较大的效力。'⑼'现在白话文是'话怎么说便怎么写'。那时候却是由八股翻白话⑽
'白话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语体范畴,是不同于用'白话'写文章的文学现象,其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是'五四'的白话文运动。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倡导'活文学',是整个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同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与之呼应。随后,胡适又有《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出'作诗如作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等主张。这期间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纷纷撰文阐明自己对'文学革命'的观点。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深谙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关系,'我也知道有白话文算不得新文学,我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和新精神。'⑾但限于传统观念的漫长历史及客观条件的复杂,他强调白话文与文言间对立、分裂的一面,不遗余力地倡导'白话文'之工具性。''白话文学工具'是我们几个青年学生在美洲讨一年多的新发明。'⑿较之胡适的激进、偏执、决绝的姿态,周作人略为冷静,他在强调文字改革的同时,更重视思想的改革与转换,否则虽用了白话'思想仍然荒谬,仍然有害','古文与白话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死活也难分。'⒀刘半农也认为文言、白话'各有所长,各有不相及之处'。'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⒁这标志'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初步胜利,但是'白话文'内部也面临着严重问题:美学意蕴的缺乏;思想内容与文字表达的脱离。对此胡适早就有所意识,'若今后之文人不能为五四造一可传世之白话文学''决无以服古文家之心也'。⒂就此而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诗集《尝试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体'小说无不具有开创或奠基的意义。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白话书面语创作在各种体裁一一展开,并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其中争论最大的是白话诗歌(新诗)。胡适的创作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却带来了'非诗化'的倾向;郭沫若《女神》则能较重视诗歌本身的规律(尤其是意象);新月派创作是前二者的反拨,使诗歌走向'规范化',并在'新'、'旧'的联系中,确立了白话诗的现代美学原则。
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白话文'与大众口语有紧密关系,'大众语不是白话之外的一种特别语言文字,'大众化',即是能够把白话做到最大多数懂得的本领。'⒃鲁迅认为'提倡大众语,就是要做'更浅显的白话文''⒄一些论者认为白话文运动是大众化运动的前奏;其实这二者的概念内涵是有区别的,不能盲目地把'白话文运动'等同于'大众化'。此外,白话文运动也是30年代左联时期'大众文艺',40年代解放区'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理论起点,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与凸现,同时随之即来的是概念内涵的窄化。'白话文'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范畴确立之后,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争论与阐释,主要集中在'反思'层面,如钱谷融《反思白话文》等等。
注释:
⑴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8卷第203页。
⑵孙步忠《敦煌藏卷中的白话小说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源头》,《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
⑶胡适《白话文学史-自序》岳麓书社1985年12月影印,第10页。
⑷胡适《白话文学史-引子》岳麓书社1985年12月影印,第2页。
⑸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年2月第一版,第102页。
⑹《文汇报》(沪)1987年6月18日。
⑺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3页。
⑻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年1页北京第1版,第134页。
⑼、⑽同⑸第96-97页。
⑾、⑿《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9月影印,《导言》第19页。
⒀同⑸第103-104页。
⒁同⑺第11页。
⒂同⑾、⑿第58页。
⒃、⒄参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总序》,中华书局1993年第1版,第18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