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砚介绍
猴王砚就是一方具有天然美的清末端砚佳作,长22.5厘米,宽17.6厘米,高2.7厘米,集名贵的鱼脑冻、胭脂、火挎等自然纹色于一身。作者以砚堂中的鱼脑冻天然猴形为主题,在砚上端浅刻桃树、山峦相衬,一幅'猕猴攀桃图'跃然砚上。此砚虽没有明显的砚边、砚堂和墨池,但作者又都以不同的形式和含蓄的手法,将其体现于此砚之中,所追求的是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此砚名为'千斤猴王砚',与同时制作的'白鹤砚、'过面冻砚'一起,号称为广东三大名砚。而三砚相比,又推'千斤猴王砚'为首。
二.猴王砚的得来
1951年10月,广州市最著名的古董街文德路,店铺林立,生意兴隆。这一天,一位中年妇女,颤颤巍巍地走进了一家古董店。中年妇人掏出一个小包裹,她小心翼翼地将包裹打开,一方砚台露了出来。=店主将砚台拿在手里反复地看了又看。这块砚台呈黑色,长方形,但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店主摇了摇头。中年妇人很失望,叹了口气,转身要离开,这时,旁边一位穿西装的中年人突然说,'等等,这砚台我要了。'很快,穿西装的中年人就以160块钱买下了这方砚台,160块钱在1951年的时候决不是一个小数目,那么,这位穿西装的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买下一块在别人看来很普通的砚台呢?商承祚如此果断出手,当然基于他的慧眼识珠了。原来此砚正是广东的三大名砚之一的端石千金猴王砚。此砚成品于清光绪年间,长17.6厘米,厚2.7厘米。砚右侧有铭文'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左侧碑铭文'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刻字',字体均为隶书.
三.猴王砚的历史来源
商承祚买下的这方端砚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顾问何氏在主持开发大西洞时,请名匠所制。当时一共刻了三方砚台,便是后世所称的三大名砚。一为千金猴王砚,二是鹤砚又称松鹤砚,三是过面冻砚(又称鱼脑冻碎石砚)。前二砚现都藏于广东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碎石砚则不知所终。据考猴王砚因名声太大,流传中几经辗转。抗日战争时,何姓后代把猴王砚卖给了一古董商,后又转到汪精卫之妻陈璧君手里。日本投降后为接收大员所掠,再落到私人手中。猴王砚是三大名砚之首。其质地细腻温润,娇嫩如小儿肌肤。石质色彩甚丰,砚堂内有大片鱼脑冻(石品花纹的一种)。形成一只蹲着的猕猴,眼、鼻、嘴和前足都栩栩如生,故此得名。此砚妙在平时通体黑色,并不引人注目,猴形也不突出。但神奇的是,只要用湿布轻拭一下,石品的花纹就会立刻清晰地显示出猕猴的形象来。
四.商承祚和古文物的故事
商承祚曾于年在一陈姓玩家的家里见过猴王砚。该砚原主何蓬洲,番禺人,就是前面讲过的张之洞的幕友,主事开采端砚。每采到好端石,便令高手砚工制成砚,好的送张之洞,次的留给别人,何个人则收起上面所说的三方好砚,分别命名为'猴王砚'、'松鹤砚'、'鱼脑冻碎石砚',并请李文田题《猴鹤砚斋》横额,李文田是晚清探花,官至礼部侍郎,为当时著名书法家。此亦可见何氏对三砚的重视程度。'猴王砚'由端溪有名的雕刻家郭兰祥雕镌,刻工精细,根据原石中鱼脑冻的形状,将之磨出手捧寿桃要吃的猴子神态,生动活泼。在猴子坐地的山洞,左右上下安排了密密严严的树林,构图配致之巧,堪称绝品。
商承祚用大价钱购得猴王砚后,即告知广东省博物馆'你们可携款到我家来取。'博物馆工作人员上门看后,认为价昂不要。商承祚说你们何年来取都行。'两年后,博物馆终来人要去了。商承祚对他们说'松鹤砚'的鹤飞向松林,虽非冻石,其形可取,亦需购藏;'碎石砚'是在全部冻石间,有各色的小石子集聚而成,诱人欣赏,曾不知下落。此三砚原皆为何家收藏。最后,省博物馆副馆长终于在1961年与商承祚一起去何家征购,用了120元,购得松鹤砚,并得李文田题《猴鹤砚斋》横额;但碎石砚不知下落。前两方名贵的端砚之王,终得以成为博物馆的珍藏。
抗战时期,他曾冒着战火在长沙抢救古文物,其中包括一面珍贵的战国古铜镜。在文物收藏界,商承祚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长者。
商承祚曾经说独乐莫如众乐',因此他生前曾将家藏的多件文物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其后人也继承他的遗志,又向深圳市博物馆捐赠了多件文物。通算商家在多年里,共向国家捐赠120件珍贵文物,且分文不取报酬。这些文物中,属国家一、二级的文物超过60%。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曾说,商家捐献给国家的文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