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白鹤梁 - 简介
白鹤梁,是一座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直辖市涪陵城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长约1600米,宽15米。东距乌江与长江交汇处一公里的天然石梁上。石梁仅在冬春之际偶尔露出水面,余皆隐没水下。相传,唐代白石渔人和尔朱仙于梁上修炼,后同乘白鹤飞升,白鹤梁因此得名。石梁中段水际,唐代刻有一对线雕鲤鱼。凡石鱼出水,其年即是丰年,远近引以为奇观,历代游客络绎不绝。
在涪陵城北靠近南岸,长江与乌江汇合口上游约一公里处的水间,有一道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砂石梁。此梁洪水时隐没在水中,枯水时露出水面,水越枯,露越多。这就是名扬中外,被誉为世界水文奇观的白鹤梁题刻,1988年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涪陵白鹤梁 - 题刻与价值
白鹤梁的石梁上刻着各朝代的数位文人墨客的题词。现存题刻164段,计1万多字,其中水文题记108段,还有石鱼14尾鱼,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题刻人姓
涪陵白鹤梁
名全者500余人。题刻中,以宋代居多。次为元、明、清三代和近现代。据说早在1200年前,唐朝广德元年,一位细心的人在白鹤梁上刻了两条鱼,记录下了当时的枯水水位。其后不断有人效仿,或刻石鱼,或题文字,记录了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间长江枯水水位变化的情况。尤其叹为观止的是那一尾石刻线鲤鱼,鱼的眼睛与现代的水位零点极为相当。由于江水每年枯盈不同,前人刻下的石鱼并不是每年都能露出水面。人们慢慢发现,石鱼露面的第二年往往是个丰年,于是乎,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就流传开了。
电以及城市、桥梁建设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例如葛洲坝水电站和宏伟的三峡工程都参考了白鹤梁水文题刻一些数据,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鹤梁1000多年的洪水纪录为依据。唐鱼的眼睛为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相当于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纪录比英国在武汉江汉馆设计的水尺标点早1100年。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誉。
涪陵白鹤梁
这些题刻又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有的可补史书阙误。不少题刻出自历史名人,如黄山谷、朱昂、庞恭孙、晁公武、王士桢等,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白鹤梁题刻被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水位站、长江水文资料的宝库、中国最大的水下碑林。以石刻鲤鱼为水标,具有民族风格;唐代石鱼鱼眼所处的位置(海拔137.91米)与近代涪陵长江水尺零点高程十分接近,这些都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此外,石梁上还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鱼、白鹤、弥佛以及风格不同、甚为宝贵的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书法和绘画作品。白鹤梁的鱼刻和文字题刻,对长江水位变化、枯落程序考证和探索长江上游枯水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科学依据;黄庭坚、朱熹、王仕祯等人的诗文题刻,也是具有很高文学艺术价值和保存价值的珍品;而梁外波涛汹涌,梁内水平如镜、渔舟出没的景致又格外的引人神往。
涪陵白鹤梁被淹没
潮涨潮落,朝朝暮暮。经历了千年风雨的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正式蓄水发电后,将永远被淹没在水下30米深处。如果就这样放任不管,那么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于是专家组立即开展商讨保护白鹤梁的方法和措施。1994年,天津大学拿出了水晶宫方案,在白鹤梁题刻段原址建一个沉箱式椭圆球壳水下封闭双层罩体,因其技术难度极大被否决。第二个方案是把白鹤梁题刻以1∶1-2的比例复制陈列其中,但文物工作者却不甘心仅仅是这样的保护白鹤梁。第三个方案是对白鹤梁原地保护淤埋,异地仿真陈展。2001年2月在涪陵举行专家评审会,请专家对这个方案作进一步完善后,正式通过这个方案。当时,葛修润院士并不同意这个方案,因此提出了形似蛋壳的无压容器的设想。这个方案提出后,很快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市文物局马上委托葛老进行方案设计。2002年10月,有关方案在北京通过了专家评审。2003年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统一工程设计方案。
涪陵白鹤梁 - 保护措施
保护方案一确定。有关部门立即开始对白鹤梁进行考察,研究。工程进展迅速。白鹤梁题刻本体保护工程在2003汛期前已经竣工,水下交通廊道和循环系统等7个专题研究项目的中间成果已于04年8月通过专家评审,其余4个专题研究也将在9月完成。保护工程2002年底就开始实施,2005年全部完工,2006年开始试运行。
涪陵白鹤梁
为保护题刻,两名工人在为水下拱形保护体内的白鹤梁题刻盖上厚厚的绒布毯。2002年2月开工建设的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工程进展顺利,参观廊道和水下拱形保护体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建设完毕。整个工程包括地面陈列馆、交通及参观廊道、水下保护体三部分,已于2007年上半年竣工。建成后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将在长江水下40多米的保护体中向游人开放,届时游人可通过一条水下通道透过玻璃罩式的承压窗口观看石刻。位于三峡库区的白鹤梁水文石刻是一条长达1.6公里的古老石刻带,它记录了1200多年来72个枯水年份的长江水位资料,堪称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并因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3万多字美妙诗文真迹题刻被誉为水下碑林。
白鹤梁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阻澜隔浪的屏障,使距南岸100米内的江水,除洪水季节外,平时水波不兴,明彻如镜,故有鉴湖之称。从前涪陵城的八个景观中,有鉴湖渔笛、白鹤时鸣两景,就因此处常有渔舟活动,白鹤栖息于石梁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述:白鹤滩,尔朱真人修炼于此,乘鹤仙去。民间传说一个名叫尔朱的道人,炼丹出售,因要价太高,得罪了合州(今重庆合川)太守,太守令人将尔朱囚入竹笼,抛入江中,顺流而下,至涪州(今涪陵)白鹤云集的石梁,被渔人救起,两人结为好友,一日饮酒醉后,尔朱乘白鹤化仙而去。这便是白鹤梁之由来。
由于常年受到江水浪潮冲刷,石梁形成了上中下三段,被誉为水下碑林的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据考察逐段编号登记,白鹤梁共有题刻174段,有姓名可考者300余人,留下了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现代1200余年的史迹。特别是点缀在碑林中的18尾石鱼,以唐代刻鱼鱼腹高程推算,历代有确定尺寸记录低于137.86m的题记共有15段,其中唐代1段、宋代8段、元代2段、明代2段、清代2段。白鹤梁所记载的1200多年的枯水水文情况,忠实地记录了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1200余年间74个枯水年份的水位,系统的反映了长江中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的规律。白鹤梁题刻堪称长江古代水文站,可说是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水利专家们据以上研究推算,得出长江枯水水位和洪水发生的周期,为长江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科学依据,可见白鹤梁题刻科学价值之高。
令人敬佩的是,古人铭刻的石鱼水标和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的原理相同。用固定水标系统观测江河的水位变化,至今不足百年历史,而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白鹤梁上镌刻的石鱼,就起到测量水位变化的作用了,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和聪明才智的体现。
白鹤梁题刻不仅很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可说是书、艺、文三绝,美不胜收,100多段文字题刻共三万多字,既有古今官员,文人墨客的手迹,又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氏题字,所刻的字体,篆、隶、行、草、楷诸体皆备,虞(世南)、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各派书体并呈。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元府庚辰涪翁来(黄庭坚被贬涪州自号涪翁)七个字,笔笔凝炼,洒脱雄健,格外引人注目。各派书法家的题刻,有的遒劲,有的刚健,有的隽秀,有的飘逸,有的纤细秀丽,古朴厚重,各有特色。线雕的白鹤,昂首独立,振翅欲飞,潇洒豪放,形象逼真。线雕鲤鱼,一前一后,前者口含莲花,后者口含灵芝,呈溯江而上的游动姿势,生动活泼。还有多尾围绕石鱼出水光丰年的民谣,反复论证了石鱼现,果大稔的历史事实。有的题刻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明代涪州大守黄寿诗云:时平鸾凤见,石没亦是丰;时乎见,石出亦是凶。明人严某的诗则认为石鱼随出没,民安即是丰。明代张献,刘永良等人的联句观点更深:鱼出不节用,年丰难为丰;鱼没知节用,年凶未必凶。造化存乎人,丰凶岂无踪。神官俭且廉,小子心当同。这些颇有水平,意境新颖的哲理诗,强调了节俭和为官清廉的重要性,读后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白鹤梁被称为世界第一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中有石鱼雕刻18尾,记载了1200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况,为研究长江水文、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极好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白鹤梁最早的枯水题刻比1865年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因此有了世界第一水文站之称的美名。
白鹤梁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白鹤梁题刻长年淹没在江下,只在每年冬春交替,长江处于最低水位时才偶露尊容。因此每每在那几天,前往观看的人们络绎不绝。白鹤梁题刻因它独特文物特性和以及在科学、历史、艺术具有极高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石刻溯源
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直辖市涪陵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处北纬29度43分,东经107度24分。全长1600米,宽10 ----15米,自西向东延伸,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水位标高137。81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于最高水位30米。距长江南岸100米;东临长江与乌江的汇合处。由于常年受江水冲刷,石梁形成上、中、下三段。被誉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1980年,白鹤梁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白鹤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这个诗化的名字缘何而来,虽然众说纷纭,但都与一个叫尔朱通微的人有关。相传,在北魏时,尔朱通微不愿与篡夺皇位的族兄尔朱荣合流,弃家学道,道成,号尔朱真人。尔朱炼丹售市,至合州(今合川),价傲太守。太守怒,将尔朱囚笼抛江。竹笼不沉,却顺江而下,至涪州白鹤云集之石梁,遇一名白石之渔人举网而得之。尔朱时正酣睡,渔人久呼不应,击磬方苏,遂为至交。渔人仍然轻舟布网,尔朱继续修真炼丹;晚则曲膝相对清谈,倦则抵足揽江入梦。竹笛渔歌,铜磬经文,各得其趣,两情甚笃。一日,尔朱取丹与白石渔人佐酒畅饮,醉后,乘白鹤化仙而去。白鹤梁便以此得名。
传说是优美动人的。白鹤梁称谓的演变,书志所载,略有不同: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记述:白鹤梁,尔朱真人修炼于此,后乘鹤仙去。南宋祝穆著方舆胜览记述:州(涪陵)西一里白鹤滩,尔朱真人冲举之处。皆言尔朱真人仙去,冲举之处为白鹤滩。乐史编著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开宝四年,黔南上言:江(长江)心有石鱼见,上有古记云:广德元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鱼见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胜志记蠛:在涪陵县下,江心有双鱼,刻石上据此,白鹤梁也曾有过涪陵石鱼的称谓。清同治版重修涪州志在白鹤梁条目下注释:尔朱真人浮江而下,渔人有白石者举网得之,击磬方醒,遂于梁前修炼,后乘白鹤仙去,故名。民国版涪陵县续修涪州志也注释:白鹤梁石鱼,在城西江心,旧志:尔朱真人浮江而下,渔人有白石者举网得之,击磬方醒,遂于梁前修炼,后乘鹤仙去,故名。而直接把白鹤梁三字镌于石梁上的,则是清光绪辛巳年间的孙海。1988年,国务院正式定名为白鹤梁题刻,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题刻组成
白鹤梁题刻,从唐至今逾1200余年,发现有题刻174段。其中文字题刻170段(内有7段题刻查于资料记载,无拓片),石鱼4段(12尾,其中附于文字题刻的线刻鱼8尾),观音像1段,白鹤梁图1段。共约3万余字。在现存的题刻中,唐代题刻遍搜石梁亦无明迹可寻。但是,在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则有唐大顺三年镌古诗甚多的记载,在白鹤梁现存题刻和太平寰宇记中也有:(唐)广德元年二月江水退,石鱼见的文字。说明白鹤梁上的题刻,在唐广德元年前就有了。
据白鹤梁题刻辩认与有关书志资料记载,宋代题刻有103段,元代有5段,明代有17段,清代有24段,民国有11段,新中国有3段,年代不详的有11段。这些题刻,排列无序,依地就势,参差不齐。文字大者幅约2米见方,小者幅长宽均不盈尺。最大圆雕石鱼长2。8米,宽0。95米,其余为浮雕线刻鱼,长0。3 --- 1米不等。题刻记载了自唐广德元年以来历代石鱼出水状况,当地农业丰歉与水位尺度等情形。是我国古代少有的长江枯水水文站,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和难得的书法瑰宝。
在174段题刻中,有枯水水文价值的114段,它记录了历史上74个年份的枯水水位。在12尾石鱼中,以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涪州牧萧星拱重刻之双鲤的水文价值最高。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庆水文站实测,这对石鱼的眼睛海拔高程为137。91米,与现在水位标尺零点的海拔高程相差甚微。以此推演,可以得出自唐广德元年以来1200余年的长江枯水水位统计和枯水发生的周期。为长江水利、水电、航运等方面的开发,特别是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科学依据。
白鹤梁题刻价值
白鹤梁题刻之所以被专家学者称为世界一绝,而又受到国际水文组织的高度赞誉,主要还在于白鹤梁题刻本身的价值。
刻石鲤为水标,以它记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歉,这是涪陵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令人敬佩的是,古人铭刻的石鲤水标,和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数据的原理完全相同。设固定水标系统观测江河的水位变化,迄今不足百年历史,而白鹤梁题刻的长江水位记录已有1200多年的连续记载。并从中得出长江上游每隔3年或5年就有一次枯水发生;10年或数10年就有一次较枯水位、600年就有一次极枯水位出现的结论。成为长江中最古老的水文站,不愧为长江水文资料的宝库、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
作为文物的白鹤梁题刻,古老碑刻居多,有姓名可考者300余人,174段题刻留下了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1000多年的重要史迹。由于它是处于水下,虽经数百年乃至近千年仍字迹清晰,有永久保存的价值。
白鹤梁题刻文字质朴,言简意赅。尤其是上百段围绕石鱼出水兆丰年的题刻,反复论证了石鱼现,果在稔的历史事实。也有鱼出不节用,年丰难为丰,鱼没知节用,年凶未必凶,民安即是丰的不信天而贵人的民本思想。更有摧伏倭寇,奠定和平,石鱼出兮!这借石鱼兆瑞而发出掷地有声的民族誓言。
白鹤梁题刻计3万字,篆、隶、行、草、楷诸体皆备,虞、褚、颜、柳、欧各派并存。题记精工细刻,文词优美,有的在达到书、艺、文三绝的境地。
白鹤梁题刻,极富民族风格,颇具神秘色彩,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加之地势独特,更显珍贵。专家评价说:像这样集历史、科学、艺术于一体的文物,称得上国宝之最了。
但是,由于白鹤梁地势较低,梁脊顶部仅比当地最低水位标尺零点高出2米,所以题刻常年隐没于江水之中。又因为长江上游水面洪、枯水位变动幅度较大而冲刷力加强的影响,岩石风化、浸蚀、剥落较为严重,有的题刻被洪水移位,有的题刻依附的砂岩体悬空,有的题刻已被毁损。
白鹤梁题刻的未来
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实现截流。将来工程竣工后,被纳入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重点之重的水下碑林 ---- 白鹤梁题刻将隐没于浩渺的江水之中。为保护这一世界之绝,国家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已作出科学性的建议和设想 -----
白鹤梁题刻标本不能离开母体,白鹤梁题刻离开母体就没价值了。白鹤梁有条件建水下博物馆,排除切割搬迁的设想,搞个沉箱式既保护了文物还可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白鹤梁题刻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可能性
这些建议和设想,清晰地勾勒出了白鹤梁题刻成为水不博物馆的美丽前景。它将像一颗镶嵌在三峡库区的明珠,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发展和旅游事业的开拓,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易经》的启示与在涪陵的传承
涪陵区政府门户网站 2010-03-31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求出世,修身治国平天下,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则希图入人世,注重阴的虚无静柔。尽管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存在差异,但并不意味二者就是对立的、排斥的,在某些认识上,二者是兼收并蓄,相容、相通的。在儒家的思想中,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相应的,在道家虚无静柔的思想中,也蕴含着刚健正大的成份。《易经》以阴阳论为本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究天人之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的法则。致力于阐释刚柔动静变化作用不息的法则,探寻宇宙万物推移演变的实相,揭示天、地、人,即天道、地道、人道变化发展的真谛,兼容了儒、道学说的内核,隐含着博大幽奇,至奥至妙的哲理,莫怪乎先贤哲人推崇其为六经之首。
一、《易经》是先贤睿哲总经过去,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究天人之际的思想成果
人在自然界生存斗争中,发明了文字,有了朴素的思想。受科学不发达的限制,人们认识自然感知自然的能力不能借助先进的科学手段,只能依靠观察,不断对已发生事物进行总结,把握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法则,并对事物发展的基本走向进行测度,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来自各方面的恶劣因素对人们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并力图改善自已的生存环境,力图使自已的生存环境向好的方面发展。于是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通神明之法,以类万物之情。于是有了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由此可见,《易经》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适应自然,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并改造社会,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而且包容了历代先贤哲人的学术成果,发展成系统的《易》学思想。我们只要对中国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作一般了解,就会发现从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然后传述《易》,从孔子当代的春秋战国极为活跃的儒道墨等诸子百家到唐宋以后的儒佛道各家的学术思想中,无不渊源于《易经》的天人之学。由此可见,《易经》在我国文化学术史中占有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二、《易经》的预测功能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民智未开,先民们普遍崇信鬼神命运。由于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对一些危难的、灾变的、偶然的、巧合的事情感到神秘莫测,有时,甚至是手足无措。于是便附会于鬼神,认为是鬼神在操纵事物,在安排他们的命运。于是,属于子虚乌有的鬼神便由人们创造出来。于是,在人们生活的部落群里,谁能解人们于困厄之中,谁能预言事物变化发展的走向,谁就会被人们推崇为是通神的人,谁就会被人们自愿地推举为首领。所谓被先民们认为通神,并推崇为首领的人,实际上是那些善于发挥联想综合分析卦象的诸多因素,得出正确结论,善于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善于找出事物发生、演变原因,善于找出事物发展趋势,智能超群的人而不是神。由于当时决断疑惑,预知未来的手段依赖于占卜和巫术,于是,那些高明的占卜者和巫师便理所当然地成了被人们拥戴的部落首领。这此人物并不是他们果真有通神的秘诀,而是他们具有善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万物之情,知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法则,并引导人们如何应变、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他们特别注意强化他们所具体本领的神秘性,让推崇者们从心里认为他们果真通神,跟随他,就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跟着他就能得到神的庇护,部落就会强盛,好运就会到来。于是,那些部落首领们,或者说那些高明的占卜师和巫师对部落的统治的地位和权威便不断巩固和强化,相应的,他们的通神的色彩便日渐浓烈。
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伏羲等先贤的思考,创立了八卦易学,逐步阐明了《易经》的顺天命之理的要旨,在于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儒道墨等学派的思想能从中找到源由。自此,《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术地位才得以确立,更重要的是,《易经》中蕴含着的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思考、探索自然和社会发规律,追求人与天地即自然的和谐共处,主动适应变化发展的环境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思想家们,无论是孔学、道学,或是从印度传入的佛学,都不同程度借鉴吸收了《易》学的思想,或者说这些学派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闪烁着《易》学思想的光芒。
三、积极向上的进取,注意把握为人处事的最佳度
《易经》的本体是阴阳法则,由此衍生到六十四卦以致到更远,注意每卦每爻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即是有不和谐因素,也指使我们不要因一时一地的不利,而心烦气燥,心灰意冷,看不到未来的光明和前景。此种精神,即《易经》第一卦乾卦的天行健,君以自强不息的写照。此种精神,贯穿《易经》的始终。
我们的先人的智者,深知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备尝把握时事,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艰辛,深谙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神奇,用他们的智慧,总结归纳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用意旨在使后人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尽可能地避免重蹈先人失败的复辙,尽可能地发展得更好一些,生活得更好一些,因此,《易经》教导后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不但如此,还告诫后人,不要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这就涉及我们为人处事必须把握最佳度的问题。孔子受《易经》乾卦至大、至刚、至中、至正,具备创始、亨通、祥和、坚定品质的启发,不厌其烦地教诲后人:大自然在运行中,从酝酿生机,萌芽生长,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即有收获的喜悦,又有亏损的痛苦。人要领悟这一自然法则,既抓住发展的机遇,发展自我,又注重潜龙勿用,进退得当,在条件不具备时,既不能贸然行事,盲目妄动,免遭祸殃,又不要对前景失去信心,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要坚定获胜的信念。总之,《易经》反复告诫人们,要以天地法则为法则,顺应时势,与时俱进,效法宇宙恒久而又井然有序的精神,始终保持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本身。
四、一切事物都处于变易之中
《易经》之谓易学,表明世间一切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就是在变化中发展,发展中变化,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演进到今天的。古人认为宇宙之大,虽然变化不息,但却遵循一定法则,一定规律,井然有序,循环不已的变化;认为人的命运,社会发展、更迭也受一定的法则,即规律支配,循序渐进的。因此得出结论,《易经》有不易即不变的成份,如后汉的郑玄,就主张易即不易。郑玄易即不易的思想的依据就是天地人发展变化都依从一定法则和规律,也即是说这个规律和法则是不变的。这未免有点绝对化,即把法则和规律的相对恒定性绝对化了。事实上,自然界、人世间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熟知,自然气候冬冷夏热和雷电风雨的形成,肯定有其运行规律。但在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在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甚至破坏自然资源的影响下,气候变暖并向无序趋势变化,该冷的地方不冷,该热的地方不热等失去法则,失去规律的现象屡见不鲜。规则被打乱,规律也乱了,这说明自然界、人世间没有不变的事物。人类感于生存环境的恶化,在惊慌之中,终于从自身找出原因,那就是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破坏自然法则。因此得到警示,要倍加的珍惜自然,于是才在环保问题形成广泛的共识。更令人欣喜的是,各个不同经济政治制度的国度,各种信仰都注意摒弃与人类社会发展不和谐因素,在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问题上,形成广泛共识。可以相信,有这两个共识,我们的生存环境会更加美好,人类和平共处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两个共识的形成,说明万事万物无不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在变化中趋于和谐的、完美的。
五、关于《易经》的传承
我们知道《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正是基于此,历代先贤对《易经》都作了尽可能的阐释。追溯历史,对《易经》产生浓厚兴趣并力图作全面阐释的当数孔子,孔子晚年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三绝就是最好的说明。孔子为自己晚年学易来不及对《易经》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阐释报恨不已,常常叹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孔子以后,历代先贤阐释《易经》的书,可说汗牛充栋。到了宋代,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易学传承者,那就是程颐和朱熹。程颐这个大理学家遭到朝廷贬谪,发配涪州,也就是现在我们开会所在地的涪陵。在涪陵点易洞。程颐潜心点注《易经》完成了《伊川易传》。对《伊川易传》,清代顾炎武评价最高:自古说《易》者,数百家,但未见超出程传以上者。程颐以后,朱熹这个大理学家,在程颐阐释《易经》的基础上,对《易经》进行详尽地评注,完成了《周易本义》。《伊川易传》、《周易本义》可说是历代先贤评注《易经》的集大成者,正因为如此,明永乐十三年国定的教科书《周易大全》,将《伊川易传》、《周易本义》纳入其中,令学子研读。
受程颐在涪州评注《易经》的影响,涪州学人谯定等潜心研究《易经》,完成《谯子易传》。一代文风既开,涪州学子纷纷研读《易经》,学风甚为昌盛。涪州学子竞相在科举场上崭露头角,争奇斗妍,在当时代的四川形成颇具影响的涪州学派,有力地推动了处于偏远落后之地的涪陵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自宋以来,涪陵学人人才辈出,据记载,在宋代涪州出了九名进士,明代出了三十二名进士,清代出了三十五名进士,数居全川之冠。涪陵自宋以后,文运昌盛,学人辈出,无不与程颐在涪陵点注《易经》密切相关。作为今天的涪陵人,更应该传承先贤们矢志不计分谕的治学精神,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出色的人才,为建设祖国、建设涪陵作出应有的贡献。
涪陵白鹤梁简介
水下碑林涪陵白鹤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