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傒斯笔下的武当山②
揭傒斯笔下的武当山
刘静
(丹江口市红旗中学,湖北丹江口442700)
[摘要]大学士揭傒斯笔下的武当山不仅是元代武当山古代建筑和全国著名道场的记载,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很值得后人研究传播的重要碑文。
[关键词]揭傒斯碑文;武当山古建筑;道场
从五代到元朝的460年间,出现了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这些少数民族的兴起及主政,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统一。史学界认为,这时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过程中的重要时期。武当山现存的元代建筑,是这一时期的实物见证。
继宋真宗将五龙升祠为观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又升观为宫。这是他在注意桑田,兴办屯田的同时,任用儒生、提倡理学、利用道教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举措。武当山五龙宫存有元碑两通,即:敕赐武当山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以下简称五龙宫碑)和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瑞应碑(以下简称瑞应碑)。五龙宫碑为揭傒斯撰文并书丹,瑞应碑为揭傒斯撰文。在揭傒斯笔下,不仅记录着十四世纪初武当山的建筑规模及在全国的崇高地位,而且记录着古代修炼养生之道的理法,展示元代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
揭傒斯是元代颇具才华的名臣,官至翰林学士,他的文章严整简当,诗尤清婉严密。朝廷大典册及元勋茂德铭辞,必以命焉。撰修经世大典以辽金宋三史,有《文安集》问世。他的一生几乎伴随元朝兴亡的全部历程。元后至元三年(1337年)三月初二,元顺帝命揭傒斯为武当山大五龙灵应万寿宫撰写碑文,时年揭傒斯63岁。元至正二年(1342年)元顺帝命揭傒斯撰写瑞应碑碑文,时年揭傒斯68岁。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出现空前规模的统一局面,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局面。同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空前的发展。马可波罗就是在忽必烈主政时来到中国,并居住十七年之久。由于元朝皇帝尚为开明,时人把至元之治比作贞观之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五龙宫碑和瑞应碑真实记载了元代武当道教的发展情况。
其一,记载着均州武当山古代建筑历史。具有72峰、36岩、24涧优越地理位置的武当山,山多神宫仙馆,其大者有三,曰:五龙、紫霄、真庆,而五龙居其首。唐太宗建五龙祠,宋真宗升祠为观,后废于靖康之祸,孙元政兴之,又废于金末之兵。元朝建立后,大兴老氏之教,扶运翼世,以迎休祥。由武当山道士汪思真辟草莱,翦翳,一举而新之。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颁诣改其观为五龙灵应宫。皇帝钦命道人主持。元延佑元年(1314年),元仁宗因其生日与玄武神相同,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派道士主持,并每年遣使以是日(三月三日笔者注)建金醮,祝禧其山。自是累朝岁遇天寿节一如故事。后至元二年(1336年)五龙宫玄武殿落成。元顺帝诏命揭傒斯撰《五龙宫碑》。
据史料记载,道教在宋、金、元时期都很盛行,金元时期以全真教为盛,在北方的势力最大。成吉思汗亲自接见邱长春,并下令免除全真教主邱长春管辖下的宫观祠院一切赋税。之后,道教受到政治上的优待,道士们享有免除捐税等特权。这些对全真教的迅速发展是绝好的历史机遇。武当山在元代也颇受皇室礼遇,那些上层道士很快聚敛起丰厚的钱财,弘扬道业,出现了武当山元代建筑高潮。揭傒斯写道殿之建,玄教大宗师臣(吴)全节实出私钱万缗为之倡,而住山续道诚、张道真、吴明复、邵明庚、李明良先后赞而成之。其屋壮丽严峻,洞达高广,盖与兹山相雄。现存武当山金顶的元大德年间铜殿,南岩天乙真庆宫石殿、琼台石殿等大量元代石刻文物,都是那个时代遗存的珍贵文物。
其二,记载着元代皇帝重视和推崇武当山的原因。揭傒斯说,武当山上应翼轸之墟,宅天地之奥,当阴阳之会,磅礴融液,与大化终始。故中必有神,出幽入冥、此感彼应,如风之在谷、所触皆通;水之在地,无往不达。况此山葆乎中和,统乎阴阳,应变合化,与神俱藏,群山四朝而特起乎中央,非玄武焉足以当之。在揭傒斯笔下,武当山天枢地奥的特殊地理环境,不仅对人生,而且对社稷会产生葆乎中和,统乎阴阳,应变合化的巨大作用。当然,其中也包涵着神化迷信的色彩和理解。正是如此,他道出了皇帝推崇武当山的原因:则宫室之崇,享祀之严,应国家之运,为生民之依者,固有在矣。
瑞应碑揭傒斯具体记述武当山瑞应祯祥事例。息刺忽《武当事迹序》:至元庚午冬,玄帝现龟蛇瑞相于大都高梁河金水中。1270年12月,忽必烈在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河上见龟蛇显现,诏即其地建大昭应宫,以祠玄武。1342年 4月 17日天寿节,顺帝遣使在五龙宫建金醮。当时均(州)房(陵)之间久旱,入山而大雨。这次金斋醮的法事活动完成的第二天早晨,在大殿台阶的东面,有赤蛇绿龟见其所,盘回久之,忽不见。自郡县陪祭官以下数百人,莫不惊睹,以为祯祥,皆呼万岁。因此,揭傒斯奉诏撰写碑文。他在碑文中记述了因玄武显圣而建立元朝,出现至元之治的盛世,之后多次以云行雨施水德布泽天下。说明武当山是瑞应祯祥之山,必然倍加尊崇。
其三,两通碑文的赞辞,是元朝吸收汉文化,忽必烈采取汉化政策和措施的例证。
游牧的蒙古族入主中原,采取汉化政策和措施,推进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统一。元大都北京不仅是全国的行政中心,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许多外国的使节、商人、传教士、科学家、艺术家都荟萃于此。忽必烈结识了许多汉族文人,即位后采纳他们的建议,包括建年号,初称中统(公元1260一1263年),后改至元(公元 1264一1293年)。定都城。一般仪文制度,也多遵用汉法。公元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元。都表现出忽必烈进一步接受汉法,成功的组建了正统王朝。到元顺帝时汉代进一步加强,揭傒斯在瑞应碑中写道;矧皇上自即位以至于今,罢游畋猎,远声色。日进儒雅,讲求圣学。闻一言之善,一谏之切,未尝不嘉奖采纳。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揭傒斯在碑文中,宣扬并赞美古代养生治世的理法,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五龙宫碑文中,他在列举元代以前武当山修道名士殷长生、房长须、马明生、田蓑衣等人后,赞叹道:是以论人杰本于地灵也。又用一段赞辞,叙述他们养生治世之道的理与法。笔者认为,这段赞辞,是古代先贤们千百年来探索总结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是具有鲜明汉族文化特色的精华。
揭傒斯在赞辞的开篇,阐述武当山地灵的重要道理。说的是,武当山上居住着玄武神,上应着北方天宫七宿。它用尊贵的人心效法天心(即道心)的方法,达到人心与天心的融通吻合,从而统御天地万物公允和谐而有序。还有那五龙守卫着成果,不仅可以降服恶魔,去掉那些有伤害的灾气,而且可以自然出现更多养生治世的元气。这里,我们剥去一层神话的外衣,似乎触觉到宇宙本源的真理。换上科教电影《宇宙与人》中的一段解说词,看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中国古代,两位僧人有一段晦涩的对话。一位僧人问另一位僧人:天上的云在飞,是云动还是风动?那位高僧回答:既不是风动,也不是云动,而是你的心动。这里似乎就有相对论的宇宙观。
接着,揭傒斯以主要篇幅描述养生之道的方法和感受。神君生在天地先,谷(浴)神自养天地根。二十四气如环旋,七十二候无颇偏。四十二载升玄天,玄天之乐不可言。身着玄衣坐紫府,苍龙在左右白虎。朱方翼翼朱鸟举,腾精蹑景我为主。百灵守之孰敢侮,或按长剑坐黄庭。吐纳日月含风霆,五龙冉冉随降升。倏而去之若流星,忽而来兮雨冥冥。鬼车九头匝火屋,山鬼倚树惟一足。飞蝗蔽天食百谷,长蛟鼓浪沈平陆,神君一顾赤尔族。
这里,玄武神首先被确认为一个哲学概念道。因为《老子二十五章》形容道曰: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既然玄武生在天地先,它必然会浴神自养天地根。因为机巧有为的人心去仿效中和无为的天心,必须进行浴神的过程。要经常沐浴心神,将人欲杂念从心神中清洗出去,保持虚静无为中和之心态,对心神予以滋润,去体悟宇宙本源的全息信息,而大彻大悟。这不仅是修身养性的唯一诀窍,也是修身治世的终身任务。在中华古文化中,它始终是思想家们把握的施治准则。他们运用许多词汇去苦口婆心地告诉后人这个道理。比如:洗心、正本、心斋、坐忘、虚心、抱一、收心、养心、斩三尸、除五贼等等。总之,通过不断地浴神,敛万变之识神为混一之元神,就可以不断地斩除恶魔,积垒德的效应,达到阴阳平衡,有序和谐的长存。
在数百万年人类生存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贤们通过探索,体悟宇宙的奥秘,得出法自然的真理。《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而,创立了本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整体阴阳趋平运动的宇宙观。同时,推行着天下为公的大公思想和方法论。可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见《礼记孔子闲居》)。除此之外,视之谓百魔。上古神话中的夔一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194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一幅晚周帛画,描绘着合掌虔敬的女子,上拜着一条腿足的夔和凤对舞的情景,这正是整体宇宙观和知一足方法论的真实写照。
揭傒斯五龙宫碑赞词中描述的玄天、紫府、黄庭、朱乌、吐纳日月、流星、冥雨、山鬼、鬼车等等,都是修练古代传统养生功时出现的不同感受和现象,较完整地记述修练养生功的全过程。这类古代文明正在被现代科学所解释。《宇宙与人》有这样一段解说词:人类的大脑,这个超级信息处理器,是目前宇宙中最完美的智能机构。到现在为止,人类对自己的大脑的了解还只是初级阶段。宇宙赠给我们的东西似乎很超前,以至于人类甚至还来不及在生理上做好接受的准备古代先贤们以自身比做小宇宙去探索自然界大宇宙,所创立的养身治世之道,似乎正在利用宇宙赠给人类的超前的东西。
因此,揭傒斯在赞辞中列举殷长生、房长须、马明生、田蓑衣、陈抟、尹轨等历代修炼家在武当山修道有成的名人,以证实人杰本于地灵的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士揭傒斯笔下的武当山,不仅是元代武当山古代建筑和全国著名道场的记载,而且承传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很值得后人研究传播的重要碑文。
The Wudang Mountain in the Description of Jie Xishi
LIU Jing
(Red Flag Middle School, Danjiangkou 442700, China)
Abstract: The Wudang Mountain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ancient scholar Jie Xishi records the ancient Wudang buildings and the famous Taoist place. It helps to pass on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s an inscription with great value of research.
Key words: inscription by Jie Xishi; ancient Wudang buildings; Taoist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