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意识②

创造意识



  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潜能,力求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思想观念。



  一个人创造意识的强弱,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维水平密切相关,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习和工作环境也有直接的关系。



  创造意识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体验、经验和创造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创造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自发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人的创造意识是在创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是在对创造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创造的需要和创造需求的存在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活动首先基于创造需求的存在和人们对创造需求的认识,创造需求的存在和对创造需求的认识是创造意识和创造意向活动发生的前提。创造意识涉及到对创造的需要、创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涉及到创造活动体验、经验的获得和积累,涉及到人们在创造活动体验、经验和创造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创造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自发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创造意识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不是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前提,也是创造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






开放分类:
人生观,世界观,竞争意识,开放意思


为您推荐

丰富的质感效果创造与鲜明的画面对比效果

  萧县汉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以浅浮雕为主,阴线刻、高浮雕为辅,还有一些画像石是多种雕刻方式相结合的综合雕绘方法。有的采用浅浮雕雕刻,使形象从石面中凸显出来,然后用阴线刻雕刻出形象大体特征。有的是用浅浮雕雕出大致..

唤醒听觉审美,自由创造音乐想象

  一首单线条的声乐作品,没有和声语汇的构架,只有加入了钢琴即兴伴奏,才能体现作品的深刻内涵。在钢琴即兴伴奏中,伴奏声部主要是揭示旋律声部的和声内涵,而这些内涵主要是弹奏者通过调式调性、和声语汇、织体结构的编排..

杂技编导艺术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编导艺术的关键,杂技编导只有具备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想象力,才能够创造出别具风格,形式特别的杂技节目来。对于同一种节目,也会由于编导艺术的不同,创新角度及想象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和艺术形式。例如,在《..

审美风格的创造

跟上新的时代,实现中华美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创造性转换

  中华民族经过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共同培育了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学所体现的美学精神和中华艺术所体现的艺术精神,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美学精神和艺术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深刻――中..

“艺术命名”的源起: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分为主体创造和客体创造。主体创造,是创造者的创作活动,而客体创造是接受者的创作活动。主体创造的研究,可以通过主体创造与社会文明的关系角度切入,发掘出艺术创作实质。   第一,主体创造与人类社会文明的..

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实践

  (一)作品内涵的艺术表演把握   表演者只有将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才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并且更加准确的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将自己的观点与作品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方面,可以先培养学生对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