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译文》杂志总共出了29期,*初由鲁迅和茅盾发起。前三期由鲁迅主编,之后由黄源接手编辑。1935年9月出至第十三期时曾停刊。1936年3月复刊,1937年6月*终停办。《译文》杂志旨在介绍西方文学作品,刊载了大量中国译者翻译的优秀外国文艺作品,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有影响力的杂志。该杂志迄今为止未曾被影印过,影印该杂志一方面是保存珍贵的文学史料,另一方面对鲁迅研究有重要价值,是图书馆的必藏之书。书籍特色
★ 16开箱装,重达13公斤,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译文》杂志是由鲁迅和茅盾发起的文学月刊,以“创作与评论并重”为宗旨,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zui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之一
★ 杂志介绍了普希金、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高尔基、果戈理、纪德等百余位世界著名作家及作品
★ 由黎烈文、傅东华、胡风、巴金、曹靖华、茅盾、唐弢、陈占元、徐懋庸、黄钟、胡愈之、马宗融、王统照、赵家璧、姚克、萧干、许天虹、卞之琳、冯至、刘思慕等译文
★ 影印该杂志一方面是保存珍贵的文学史料,另一方面对鲁迅研究有重要价值,是图书馆的必藏之书
《译文》杂志是由鲁迅和茅盾发起的大型文学月刊,1934年9月16日创刊于上海,前三期由鲁迅编辑,之后交给黄源负责编辑事务。《译文》*初由上海生活书店印行,至1935年9月出至第十三期停刊。1936年3月复刊,改由上海杂志公司发行,至1937年6月出到新三卷第四期停刊,前后共出二十九期。
《译文》是鲁迅先生晚年花精力*多的一种杂志,它历经创刊、停刊、复刊、再停刊的艰难过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杂志社林立,翻译作品良莠不齐的情况下,《译文》杂志展现出鲜明的个性,活泼的文风。在杂志选稿上,鲁迅表现出其一贯的务实态度,一点一滴的将西方文学介绍给中国。
鲁迅力图将《译文》办成一个翻译阵地,他在《 译文 创刊号前记》中申明:“文字之外,多加图画。也有和文字有关系的,意在助趣;也有和文字没有关系的,那就算是我们贡献给读者的一点小意思,复制的图画总比复制的文字多保留得一点原味。”他不但悉心选裁外国文艺佳作,还抽空为该刊翻译作品,仅在10月16日出版的第二期上,就刊载了高尔基的《俄罗斯的童话》**、二篇(署名邓当世),萨尔蒂诃夫·谢德林的《饥馑》(署名许遐),巴罗哈的《 山民牧唱 序》(署名张禄如),纪德的《描写自己》、石川涌的《说述自己的纪德》(署名乐雯)。
《译文》刊登了大量欧美作家,尤其是东欧国家作家的作品,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该杂志介绍了普希金,托尔斯泰,波德莱尔,莎士比亚,高尔基,果戈理等百余位世界著名作家及其作品,译者有黎烈文、傅东华、胡风、巴金、曹靖华、茅盾、唐弢、孙用、孟十还、陈占元、徐懋庸、丽尼、耿济之、陈望道、黄钟、胡愈之、金人、沈起予、马宗融、王统照、方光焘、赵家璧、姚克、萧干、许天虹、周学普、刘盛亚、卞之琳、冯至、刘思慕等,以“创作与评论并重”为宗旨,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之一。
此次中央编译出版社在影印出版《译文》时以原大、原版式、原封面为方针,旨在保存文学史料的原貌,以便研究者能够完整地获取**手资料。该杂志的影印出版,是《译文》自1937年停刊后首次影印。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字豫才。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留学日本,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儒略历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验丰富。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等。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就高尔基开始写作35周年授予他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此后不久回到苏联他受到了许多荣誉:他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苏联全国庆祝他的60岁生日,许多单位以他命名。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肺炎逝世。
波德莱尔(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还发表了独具一格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1869)和《人为的天堂》(1860)。他的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1868)和《浪漫主义艺术》在法国的文艺评论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波德莱尔还翻译美国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爱伦·坡的《怪异故事集》和《怪异故事续集》。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被誉为“俄国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应。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叙事长诗《青铜骑士》等。
果戈理(1809~1852),俄国作家。1809年4月1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米尔戈罗德县大索罗庆采村一个地主家庭,1852年3月4日卒于莫斯科。果戈理从小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1821~1828年就读于波尔塔瓦省涅仁高级科学中学,受到十二月党人诗人和普希金的诗篇以及法国启蒙学者著作的影响,并在业余演出中扮演过讽刺喜剧的主角。1828年底,抱着去司法界供职的愿望赴圣彼得堡。次年发表长诗《汉斯·古谢加顿》。1829~1831年先后在圣彼得堡国有财产及公共房产局和封地局供职,亲身体验到小职员的贫苦生活。在此期间还到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译者
黎烈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湖南湘潭人;1922年进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同年留学日本,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第二年转赴法国,在巴黎大学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32年归国后任《申报·自由谈》主编,发表了鲁迅、茅盾等许多左翼作家抨击时弊的杂文作品;1935年与鲁迅等组织译文社;1936年主编《中流》杂志,为促进文艺界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起过积极作用;1939年在福建永安任改进出版社社长时,曾编过不少配合抗战的丛书和杂志;抗战胜利后到台湾大学任外文系教授直至去世。妻子许粤华也是翻译家。
傅东华(1893-1971),本姓黄,过继母舅,改姓傅,又名则黄,笔名伍实、郭定一、黄约斋、约斋,金华曹宅镇大黄村人。1912年,上海南洋公学中学部毕业,次年进中华书局当翻译员,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14年起,先后在东阳中学、北京平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高等师范教英语。
赵家璧,中国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1908年10月27日生於上海松江。在光华大学附中时,即主编《晨曦》季刊。大学时期,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主编《中国学生》。1932年在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进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任编辑、主任。其间,结识鲁迅、郑伯奇等左翼作家,陆续主编《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等,以装帧讲究闻名。1936年,组织鲁迅、茅盾、胡适、郑振铎等著名作家分别编选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由蔡元培作总序。煌煌十大卷,矗立了一座丰碑。
曹靖华(1897~1987),原名曹联亚,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在开封省立第二中学求学时,投身于五四运动。1920年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俄文,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7年4月,重赴苏联,1933年回国,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59年~1964年,任《世界文学》主编。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