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师道》是部队青年作家张晶平用心血和智慧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她以丰富的素材、朴实的文笔和清晰的脉络,生动地记述了我国现代耳鼻咽喉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姜泗长院士的医学之路、人生之路。此书出版后在医疗战线引起的反响尤其强烈。前不久,首都的部分医学界专家聚会研讨《师道》,认为这是近年来出现的反映医学领域知识分子生活的优秀作品。作者用高尚的格调热情地讴歌了姜泗长院士大半生以来在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从少年时代对中医的情有独钟到在南京踏上行医的**站;从出国留学时渴盼新中国的曙光到恩师指点选择医学为终生事业;从忠心耿耿地担任领袖的保健任务到“文革”中受胯下之辱时的迷茫;从摘除镫骨手术成功打开内耳禁区确立他在中国耳鼻咽喉科的地位到创立耳鼻咽喉研究所和人才大厦,等等,姜泗长跋涉的征途上充满艰辛和坎坷,当然更多的是他经过奋争取得的累累成果和事业的成功带给他的喜悦、幸福。可喜的是,作者在记录姜泗长从事的那种十分繁琐、业务性很强的医疗工作时,并没有淹没了姜泗长这个人物,主人公始终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书名取《师道》,写了医道、学道、师道,但是说到底写的是做人之道。姜泗长的人格魅力贯穿在整个作品中,渗透在姜泗长为人处事的行动上,集中表现在他竭尽心血为病人服务上。这就是说,姜泗长的人格魅力植根于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师道》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善于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感情世界。细节必须真实,才可读、可信。作者张晶平做到了这一点。姜泗长看门诊很少戴口罩,为什么?姜泗长的回答是:病人看着医生戴个大口罩,只露出个眉眼,他们心里会有好感觉吗?这是其一。其二,不戴口罩便于用鼻子闻闻病人耳道的分泌物。特别是一种叫胆脂瘤型中耳炎,它的分泌物有一种典型的奇特臭味,有了这种臭味基本可以下诊断。作者写了姜泗长看门诊不戴口罩这个细节后,有这样一段很重要的“旁白”:“当然闻一闻并不是唯一的诊断方法,采用别的方法,也同样能够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但年轻医生看到姜泗长选择了对病人充满感情和同情的方式。”作者没有把姜泗长不戴口罩看门诊这一作法推到极致,指出了还有别的方法同样可以诊断病情。这就可信了。正因为可信了,人们对姜泗长更加敬慕。
读《师道》有这样一个感觉:作者好像并不刻意去追求在一般报告文学中常见的只给读者讲述曲折精彩的故事,而是力求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溢满那种发自内心的不可抑制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对她笔下主人公姜泗长的深情。作者既为姜泗长曲折的从医道路而感慨,又为他的生命里程上不断发出的光彩而大声喝彩。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这是一份值得珍重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感情。年轻时的姜泗长威严多于语言,到了晚年他也免不了有老人惯有的习性,凡事总放心不下,什么事他都要出面管一管。表现这种“老人习性”莫过于他对学生说的一席话:“我死了,就把骨灰埋在研究所的大门前,我要天天盯着你们。”与其说这是老人惯有的什么事都要管一管的习性,不如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姜泗长的人格魅力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作者对姜泗长的崇敬之深情,在这里也得到了尽情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