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的代表作首推本书。本书创稿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可谓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更确立了文化史写作的基本框架。本书资料详赡,含括极广,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广搜列举,力求使读者明了中国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作者在本书中更提出三个问题,即中国文化为何?中国文化何在?中国文化异于印欧者何在?带着这三个问题来阅读本书,无疑更能明乎作者之良苦用意。著名学者蔡尚思先生为本书撰写的导读,从柳诒徵先生的道德文章入手,于读者了解柳先生其人其学,无疑亦可获益良多。书籍特色
★ 16开平装,2008年1版1印,东方出版社出版★ 柳诒徵是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章太炎先生对他有博见强识、过绝于人的赞语
★ 全书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二十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道,无不详为选辑,共得六百余种之多
★ 著作方法采取夹叙夹议,引进一段原始资料,随即一段评论,有史实有史观,以史立论,论从史出,探源溯流,援古证今,讲明当代典章文物,以达经世致用之目的
★ 举凡典章制度、文功武略、各派学说、文艺教育、民俗宗教、工商技巧、货币服饰、风土民情、特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等
★ 本书确立了中国文化史的历史地位,更确立了文化史写作的基本框架,在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文化史》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
柳撰《中国文化史》*可宝典的品质,是敢于在“五四”前后“崇洋媚外”的文化狂流中,站出来为“中国文化”说话。他一手与梅光迪、吴宓等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杂志,倡导“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一手写出《中国文化史》,以“信古 ”而对抗“疑古”,以“道德决定论”而对抗“物质决定论”,以“敬天爱民主义”而对抗“民族虚无主义”,以《易传》之 “阴阳消息论”而对抗“进化论”……总之为“造就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有过去几千年光荣的历史”的“中国精神”唱一首赞歌。
胡适以“开山之作”评本书:“柳先生的书列举了无数的参考书籍,使好学的读者,可以依着他的指引,进一步去寻求他引用的原书,更进一步去寻求他不曾引用的材料。……柳先生的书,可算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书籍评论》)
缪凤林以“大著作”评本书:“此书以六艺诸史为经,而纬以百家,……旨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列举,以举人类演进之通则,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其议论亦在二氏(按:即顾亭林与赵翼)涵蕴富而义类宏,近百年所未有之大著作也。”
朱维铮以“比较严肃”和“陈述见长”评本书: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1932),尽管以前曾在《学衡》杂志上刊载过,而且‘国粹’的气味熏人,然而与《学衡》贩卖的假古董颇大区别,即作者对待史料的态度比较严肃,并以学术文化的陈述见长,因而流传颇广。”(《 中国文化史 的过去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