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澳门土生族群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澳门本身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了,它必然要从一个对外经贸交流的商埠变为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许多土生葡人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不仅自己成为中华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西方文化的传播者。澳门土生葡人是双栖文化传统的真正继承者,从而使他们在历史上成为两个迥然不同的社会之间实质性的联系纽带。
葡萄牙人在抵达东方的*初半个世纪里不断在印度至马鲁古群岛的广大地区迁徙流动,以男性为主的葡萄牙人在与不同种族居民的数代人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葡萄牙民族的新葡亚裔族群。葡萄牙人在这些地方建立居民点并进行移民而形成的新人类群体,对于澳门土生族群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卢济塔尼亚民族在这些地区打造的“新人”,正是16世纪中期在澳门登陆并且定居的大多数所谓“居澳葡人”的先民,从而形成了澳门土生族群。
本书旨在研究澳门土生族群的形成发展与变迁过程,以及该族群在澳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华人尤其是中国内地居民对澳门土生族群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澳门史的全面研究;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制订涉及该族群的相关政策;有助于对澳门土生族群进行民族学研究;有助于了解澳门土生葡人在澳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华葡两族之间的了解,消除误解及偏见,从而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了解澳门土生葡人辗转迁徙的历程以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情况。全书共分为四章,其大概内容分述如下:
**章:澳门土生族群的形成与发展。本章主要研究16世纪葡亚裔在澳门形成土生族群的情况,以及该族群四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包括葡亚裔族群形成的政治原因,葡萄牙王室的政策对葡亚裔混血人种的出现产生的作用,澳门开埠初期的族群情况,以及澳门土生族群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受到的血缘影响。特别强调了澳门土生族群的血缘多元化特点,指出澳门从开埠之日起,其所谓的“葡人”中的绝大多数一直是多民族血缘混合而形成的混血后裔。在这个过程中,华人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澳门定居的葡亚裔人种在四个多世纪华洋杂居的情况下,逐渐实现了同华人的血缘混合。
第二章:澳门土生族群的人口状况及其血缘混合特点。本章主要根据中外文多种史料研究澳门历史上土生族群的人口发展状况,分析了各时期该族群人口数字变化的原因,同时对中外史料所记录的人口情况进行了比照;澳门土生族群血缘多元化的原因;华人家庭加入澳门土生族群的情况;近代澳门土生族群血缘变化的原因及过程;近代其他欧洲血缘因素对该族群的影响;以及该族群族内通婚的现象及原因等问题。本章特点是研究了国内史学界尚未涉及的土生族群于澳门开埠前后在东南亚及南洋一带的活动情况,为澳门土生族群的血缘属性及族群形成来源找到了佐证,同时,订正了长期以来在澳门开埠之初居澳土生族群人口问题上的错误认识,指出澳门开埠之初的 “葡人”数字远高于人们通常认为的几百人。
第三章:动荡与迁徙中的族群。本章集中研究了国内史学界一直忽视的两个问题,即澳门土生族群对香港开埠及发展的贡献问题和鸦片战争之后上海葡裔族群的形成问题,分析了澳门土生族群侨居港沪两地的原因及特点。
特别是研究了澳门土生族群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在上海大规模侨居这一鲜为人知的现象,突出了澳门土生族群对上海开埠建设的作用。本章提出的新观点是澳门土生族群的发展从其形成之日起便一直处于动态之中,并非厮守澳门一成不变,强调了该族群在历史上不断迁徙流动的特点,以及从印度到澳门,又从澳门走向世界的迁徙规律。这种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
第四章:土生族群在澳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本章从政治、军事、商业、教育、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分析了澳门土生族群对澳门社会发展的作用,特别是介绍了该族群参与额船贸易、鸦片贸易、苦力贸易的情况,及其在清剿海盗及稳定澳门中的作用。本章首次通过各种史料较为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澳门土生族群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该族群近代创办各种报纸和发展新闻出版业的情况,以及该族群在欧风东渐中的作用,而这些内容在其他研究论著中尚未见涉及。关于土生族群在中国近代新闻发展方面曲作用,本书考证出该族群从19世纪初起的近百年时间里在澳门、香港、上海等地共创办了百多种报刊杂志,开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之先河。本书所介绍的报刊数目为同类研究中*多者,强调了土生葡人办报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形成的影响及作用。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首次对澳门土生族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学术上强调了“澳门土生族群”这一概念;采用了与葡国学者不同的研究方法,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从历史上华葡两族在澳门半岛共同栖息生活入手,基本弄清了澳门土生族群形成的历史原因与发展轨迹;向国内史学界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西方史料。

书籍特色

作者简介

李长森,生于中国东北吉林省,历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及广州暨南大学。主修葡萄牙语言文化及史学。长期从事新闻传媒、翻译、外事以及葡语教学和管理工作,并进行语言学、澳门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翻译学以及葡汉语言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葡语节目部翮译、播音主持、时政记看。现任澳门理工学院教授、中西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葡语国家研究中心秘书长、语言暨翻译高等专科学校中葡翻译课程主任等职务。2002年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葡翻译教材《实用葡汉翻译教程》,并荣获澳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多年来翻译汉葡文各种著作、文献、史料、法律文件数百万字。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研讨会并发表各种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为您推荐

《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增订本)》内容简介|作

内容简介本书以江苏省吴地(苏州、常熟)的民间琴社——“今虞琴社”、“吴门琴社”为具体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直至2002年古琴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止。结合整个宏观的历史政治、经济、文..

《从中世纪到贝多芬-作曲家社会身份的形成与承认》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切入西方音乐史,以“作曲家”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生成和变化作为中心论题,论述了西方作曲家社会身份的形成..

《腔里拉魂-从拉魂腔到柳琴戏的传承与变迁》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柳琴戏——脱胎于清代中叶出现的拉魂腔,20世纪50年代具有了官方文化体系下的“剧种”身份认同,今天已成长为活跃在鲁南、苏北交界区域并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地方性大剧种。本文借用“拉魂腔”名称中特有的时代性因..

《符号学译丛维尔比夫人与表意学:符号学的形成》内容简介|作者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为朱东润先生生前未刊 稿,曾于去年与《八代传学文学述论》一并合刊,收 入《复旦百年经典文库》。此次单独出版,颇具重要 意义..

《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从德莱顿到柯勒律治:dryden to coleridge》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从德莱顿到柯勒律治》系统地展现了英国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文学批评,以及许多作家对于一些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批评问题所持有的不同观点。通过对于文学批评过程的性质和功能的整体综..

《成都形象表术与变迁》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成都形象:表述与变迁》对古今成都形象的表述变迁进行考察,以此探知成都的生活方式、道德价值、精神气质如何形成,如何被外部、内部人群感知和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成都又怎样利用形象资本应对和加入全球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