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论文以黔东南清水江支流乌下江、八洋河流域自称为“三锹人”的人群为研究对象。“三锹人”的先祖在清朝康熙年间,由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南部迁居到锦屏县和黎平县一带,散居在苗侗村寨之间的二十多个寨子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三锹人”被确定的贵州省23个待识别族称之一。结合田野考察和三锹人村寨中较为系统的各类民间文献,论文主要考察在清水江流域“开辟新疆”前后,“三锹人”这一移民群体参与山地开发的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脉络之下族群边界的变迁与认同的建构。同时探讨地权观念的兴起与地权转移、纠纷解决机制、不同族群村寨间的阶序关系、口头传统与文字书写、历史记忆等议题。通过这一人群自清初以来参与区域社会开发的过程,进一步思考在族群与文化极具多元性的西南地区在渐次纳入王朝的过程之中,国家与地方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精英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以及当下之族群关系和文化实践与这一历史过程的关联。书籍特色
论文以黔东南清水江支流乌下江、八洋河流域自称为 三锹人 的人群为研究对象。三锹人 的先祖在清朝康熙年间,由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南部迁居到锦屏县和黎平县一带,散居在苗侗村寨之间的二十多个寨子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三锹人 被确定的贵州省23个待识别族称之一。结合田野考察和三锹人村寨中较为系统的各类民间文献,论文主要考察在清水江流域 开辟新疆 前后, 三锹人 这一移民群体参与山地开发的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脉络之下族群边界的变迁与认同的建构。同时探讨地权观念的兴起与地权转移、纠纷解决机制、不同族群村寨间的阶序关系、口头传统与文字书写、历史记忆等议题。通过这一人群自清初以来参与区域社会开发的过程,进一步思考在族群与文化极具多元性的西南地区在渐次纳入王朝的过程之中,国家与地方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精英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以及当下之族群关系和文化实践与这一历史过程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