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

贝多芬

[作品简介]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民间舞曲,十七世纪中叶起在欧洲各国宫廷中流行.最初是一种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乐曲,后来,法国十七世纪著名作曲家吕利,将两首小步舞曲联在一起,在最后重复再现第一首,其第二首以三重奏形式演奏,形成“中间部”,并因此被称为“三声中部”.这种三拍子的舞曲因受宫廷的影响,音乐风格崇尚典雅、庄重,速度不太快。

贝多芬创作的《G大调小步舞曲》具备上述特点,除作为钢琴曲外,还被改编为多种器乐独奏和管弦乐曲。

[欣赏提示]

乐曲为G大调、3/4拍子、小快板,复三部曲式.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每一部分皆由两个乐段构成,每个乐段又各由四小节的两个乐句构成,因此全曲的乐句、乐段排列规整,呈典型的方整性结构.这正是属于典雅舞曲所应具备的特征之一.现将全曲主旋律附录于下:



乐曲的前十六小节为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共四个乐句构成,它们具有“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第一、二、四乐句的开始均用了相同的连续附点音符的节奏,而且第二乐句开始部分 (见上例□①) ,就是第一乐句开始部分旋律下方三度叠置的副旋律 (见上例□②) ,第四乐句 (见上例□⑤) 开始再现了第二乐句,然后变化结束,实际它就是第一乐句的副旋律 (比较上例□②与⑤) ,而将原主旋律移低八度变成了副旋律 (比较上例□④与□③) .作者运用素材的手法,达到了高超的地步.第三乐句处于“转”的位置,因此音乐节奏开始变得平稳,但又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然后急转直下,达到了变化的要求,与前后乐句形成对比,并结束于上主音,即属音的属音,推动了音乐进行的动力,直到第四乐句结束于主音,使音乐完满终止。

中间部的两个乐段,每个乐段的两个乐句一气呵成,紧密连结,而且运用八分音符的连音和跳音相结合的奏法,曲调显得活泼,具有轻松愉快的情趣,与前后部分的典雅庄重形成鲜明对比.四个乐句的伴奏织体中,第一、二、四句基本相同,第三句为突出其“转”的情趣,运用了复调卡农手法处理,起到了变化对比的效果。

小步舞曲的第三部分虽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演奏时每一乐段不再反复,当熟悉的音调一贯到底重新出现时,听起来使人更觉得亲切悦耳。

为您推荐

《青春舞曲》的创作分析

  1、旋律方面   旋律也称作“曲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它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

钢琴曲《bD大调圆舞曲》

肖邦 [作品简介] 肖邦共创作二十首钢琴圆舞曲,它们都不是用来伴舞,而是诗意盎然的器乐小品,表现了意味深远的艺术境界。 《bD 大调圆舞曲》作于1846 年,发表于1847 年,因为它是一首速度..

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

贝多芬 [作品简介]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民间舞曲,十七世纪中叶起在欧洲各国宫廷中流行.最初是一种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乐曲,后来,法国十七世纪著名作曲家吕利,将两首小步舞曲联在一起..

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

钢琴曲《船歌》、《雪橇》

——钢琴套曲《四季》选曲 柴可夫斯基 [作品简介] 1875 年柴可夫斯基受彼得堡《小说家》杂志发行人尼·马·贝纳德之托,每月按俄罗斯的著名诗人的题诗写一首与之相适应的钢琴曲.于..

钢琴曲《梦幻曲》

舒曼 [作者简介] 舒曼 (Schumann、RobertAlexander1810—1856)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的书商家庭,从小热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的偏见,他青年时只能业余学习音乐,而在大学..

钢琴曲《热情奏鸣曲》

贝多芬 [作品简介] 这首乐曲产生于贝多芬在创作上的成熟时期 (1804—1806) .1804 年贝多芬的心情十分沉重,他最初对拿破仑寄以希望,认为他是为从君主暴政统治下争取解放而斗争的人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