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曲《鲁斯兰与柳得米拉序曲》

格林卡

[作品简介]

俄国诗人普希金采用俄罗斯的民间童话,写成了一首长诗,诗名叫《鲁斯兰与柳得米拉》.格林卡根据这首诗写成一部同名神话歌剧。

剧情大意是: 在基辅王的女儿柳得米拉和武士鲁斯兰的婚礼宴会上,柳得米拉突然被魔法师切尔诺莫尔劫走,为了营救柳得米拉,鲁斯兰历尽千辛万苦、重重危险,显示出他的忠诚和英武.最后,鲁斯兰借助于一把神剑,战胜了凶恶的魔法师,救出了柳得米拉,终于得到了美满的幸福。

格林卡为歌剧《鲁斯兰与柳得米拉》写的序曲非常出色,它成功地概括了歌剧的主题思想——歌颂英雄的坚毅勇敢和对爱情的忠诚.主要表现了胜利欢乐的感情,乐曲具有喜剧结局的特点。

[欣赏提示]

这部序曲,是以奏鸣曲式写成的.作者采用了歌剧中歌颂英雄、胜利的两个主题,来表现人民对于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信念。

呈示部前而的引子由两个音乐片断构成: 开始在D 大调上由乐队全奏出强有力的和弦,紧接着是弦乐器急速的音阶进行,2/2拍子:



这是对勇士鲁斯兰无坚不摧的决心和力量的描写.这两个音乐片断还作为过渡和连接句,在以后多次出现,对全曲起到统一、连贯的作用。

具有英雄性格的主部主题,在强节奏的和弦伴奏下,由长笛、小提琴、中提琴明亮的音色快速奏出,充满战斗气息和胜利欢乐:



接着在弦乐拨弦伴奏下,由木管乐器奏出轻盈活泼的主部副题:



它为主部主题作衬托,二者相得益彰。

经过连接部引出了抒情如歌的副部主题.这个主题的素材取自歌剧第二幕中鲁斯兰的抒情咏叹调《啊! 柳得米拉》: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明显的对比:

在性格上: 旋律优美亲切、气势广阔的副部主题与胜利、英雄气概的主部主题形成对比;

在配器手法上: 副部主题是在小提琴清淡的、固定音型的伴奏下,由大提琴、大管等奏出;而主部主题是在节奏强烈的、浓重的和弦伴奏下,由长笛、小提琴奏出,从而在音色与织体方面形成对比;

在调性上: 主部主题是D 大调,副部主题是F 大调,形成调性对比.展开部是以呈示部的副部主题为基础变化形成的:



这个主题在调性关系上,是主部主题D 大调的同名小调 (d 小调) ,并进行调性变换: g 小调—c 小调。

展开部经过用复调手法、调式调性变、丰富的乐器色彩变化,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情绪由热烈变成空寂、惊惶不安,似乎是描写勇士在空旷、荒芜的山谷森林中寻找柳得米拉时的那种神秘而危险的环境。

经过与恶魔的斗争,歌颂胜利、英雄的两个主题重新奏出,象征着勇士鲁斯兰的英雄气概与胜利的欢乐。

再现部把呈示部完全再现一次,调性回到主调 (D 大调) ,只是副部主题由远关系调 (F 大调) 转为属调 (A 大调) 。

结束部是全曲的高潮所在.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



这个具有英雄性格的主部主题片断与魔法师的主题——由低音乐器奏出的全音阶下行奇特的音调,先后出现,展示出英雄与恶魔、善与恶之间的激烈搏斗,戏剧冲突达到顶点。

最后,象是概括性的总结,序曲引子的强有力的和弦再次出现,展现了热烈而壮大的场面,全曲在欢庆英雄胜利的乐声中结束。

为您推荐

管弦乐曲《爱格蒙特序曲》

贝多芬 [作品简介] 德国诗人哥德的悲剧《爱格蒙特》,是以十六世纪弗兰德斯 (即今天的荷兰一带) 人民在爱国的贵族阶层的领导下,反对西班牙的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为题材的.弗兰..

管弦乐曲《布朗登堡协奏曲》

(第四首) 巴赫 [作者简介] 巴赫 (Bach,JohannSebas-tian1685—1750) 德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生于德国中部爱森纳赫小城的一个职业乐手家庭.其父是提琴手,哥哥是管风琴手.幼年父母双亡..

管弦乐曲《第40交响曲》

莫扎特 〖作者简介〗 莫扎特 (Mozart,WolfgangAmadeus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其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小提琴家、作曲家,是萨尔斯堡..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管弦乐曲《第九交响曲》

(“合唱”) 贝多芬 〖作品简介〗 早在1793 年贝多芬还在波恩时期,就有把席勒的长诗《欢乐颂》谱写成曲的念头.后来在1808 年他创作的钢琴、乐队、合唱《c 小调幻想曲》及1810年创作的..

管弦乐曲《第六交响曲》

(“田园”) 贝多芬 〖作品简介〗 “没有人会比我更热爱田野的了” “森林、树木和岩石呵! 你反映着人的愿望.” ——贝多芬 贝多芬不仅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且还很不寻常地热爱..

管弦乐曲《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莫扎特 〖作品简介〗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于1786 年4 月,同年5 月1 日在维也纳剧院由他亲自指挥首次演出。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讽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