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曲《未完成交响曲》

舒伯特

[作者简介]

舒伯特 (Schubert、FranzPeter1797—1828) 奥国作曲家.生于维也纳近郊的教师家庭,最初在父兄的教导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十一岁时被送入免费寄宿的神学院合唱团,过了五年被舒伯特称为“牢狱”的艰苦生活,唯一可慰藉的是,他在这里不但较系统地学习了作曲理论,而且担任了管弦乐队的指挥,为他的音乐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13 年离开神学院后,为避免兵役,在父亲的学校里担任了义务服务的教师工作,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三年服务期满后,由于他抛弃了感到烦恼的教师职业,引起父亲的愤怒与他断绝了关系.舒伯特在极度穷困下,以私人授课来度日,开始了独立的音乐生涯.的作品仍渊源不绝地从笔下流出.他鄙弃贵族式的社交界和有钱的资产阶级,他的作品仅在以他为中心的关心艺术的青年小圈子里流传和欣赏,并以此为乐。

1822 年经朋友调解,与父亲关系和好,回到家中.但在两年后又独自迁到维也纳过着清苦的音乐创作生涯.虽然他创作了数目惊人的优秀作品,但得不到当时社会的承认,偶而出版几首作品,又受到出版商的盘剥,最后在贫病交迫中,于1828 年11 月19 日逝世,年仅三十一岁。

舒伯特的创作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同时广泛地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他的不少作品都鲜明地反映了在梅特涅反动执政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压抑和渴望摆脱压迫的心情.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在死后才陆续被发现和出版的.现流传于世的有六百多首歌曲、八部交响曲、六首序曲、二十四部室内乐、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和许多钢琴曲、四首小提琴奏鸣曲、十九部歌剧以及许多舞曲和合奏曲等。

[作品简介]

舒伯特一生共创作过十三部交响曲,但因他生前是一位社会地位很低的作曲家,很多作品在他生前都因没有出版、流传或演奏而被失落,因此至今流传于世的只有八首.1838 年 (他死后十年) 由舒曼发现了他的《C 大调交响曲》,并由门德尔松第一次指挥演出,根据当时已知有六首交响曲,故将该曲定为第七交响曲.因此,1865 年由当时有名的指挥赫贝克发现并演出的《b 小调交响曲》,遂顺排为第八交响曲.由于作品只有两个乐章 (第三乐章只有部分草稿) ,人们都称其为《未完成交响曲》。

舒伯特为感谢格拉兹市音乐协会聘他为名誉会员后,为该会创作了这首交响曲,作者给该会理事长的信中写道: “为表示我由衷感谢,兹将我所作的交响曲一首,不揣冒昧地献与贵会,藉表敬意”.而这部作品正是在理事长的家中发现的。

《未完成交响曲》写于1822 年,而《C 大调交响曲》完成于1828 年,这说明他完全有时间完成,作曲家为什么没有完成,至今还不清楚。

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悲剧性的,有奋起的意念,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这一切都破灭了,乐曲是在悲痛的挣扎中几乎濒于绝望而结束.第二乐章是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或是精疲力竭地挣扎后的喘息和投身到大自然的休息.这些意境和思想也正是舒伯特对梅特涅残酷统治的反映.他愤恨而欲反抗,但又感到徒劳无望,他向往的美好生活也只能在忆想中在田野上去寻求.因此,也可以说,这两个乐章已完整地体现了他这时期的思想,实际上已是一首完整的作品,是完成了的《未完成交响曲》。

为您推荐

管弦乐曲《爱格蒙特序曲》

贝多芬 [作品简介] 德国诗人哥德的悲剧《爱格蒙特》,是以十六世纪弗兰德斯 (即今天的荷兰一带) 人民在爱国的贵族阶层的领导下,反对西班牙的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为题材的.弗兰..

管弦乐曲《布朗登堡协奏曲》

(第四首) 巴赫 [作者简介] 巴赫 (Bach,JohannSebas-tian1685—1750) 德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生于德国中部爱森纳赫小城的一个职业乐手家庭.其父是提琴手,哥哥是管风琴手.幼年父母双亡..

管弦乐曲《第40交响曲》

莫扎特 〖作者简介〗 莫扎特 (Mozart,WolfgangAmadeus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其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小提琴家、作曲家,是萨尔斯堡..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管弦乐曲《第九交响曲》

(“合唱”) 贝多芬 〖作品简介〗 早在1793 年贝多芬还在波恩时期,就有把席勒的长诗《欢乐颂》谱写成曲的念头.后来在1808 年他创作的钢琴、乐队、合唱《c 小调幻想曲》及1810年创作的..

管弦乐曲《第六交响曲》

(“田园”) 贝多芬 〖作品简介〗 “没有人会比我更热爱田野的了” “森林、树木和岩石呵! 你反映着人的愿望.” ——贝多芬 贝多芬不仅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且还很不寻常地热爱..

管弦乐曲《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莫扎特 〖作品简介〗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于1786 年4 月,同年5 月1 日在维也纳剧院由他亲自指挥首次演出。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讽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