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作品简介〗
这首小提琴曲原是巴赫创作的《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的第二首乐曲,该组曲创作于1729—1731 年,全曲由序曲、咏叹调、加伏特舞曲、布列舞曲、基格舞曲五首乐曲构成.乐队编制由两支双簧管、三支小号、定音鼓和完整的弦乐组及演奏数字低音的古钢琴组成,但第二曲“咏叹调”只由弦乐组演奏.以后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其中以十九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米改编的小提琴曲最为著名.他将原曲的D 大调改为C 大调,使乐曲的主旋律完全在小提琴的G 弦上演奏 (其余作为钢琴伴奏部分) ,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因此被称为《G 弦上的咏叹调》.此曲深受一般人欢迎,流行程度胜于巴赫原作。
〖欣赏提示〗
《G弦上的咏叹调》为C大调、4/4拍子、极慢的速度,单二部曲式结 构.第一部分为六小节的乐段,重复一次:
□
音乐从极弱而慢慢渐强的长音开始,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第二小节中转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乐汇,它从乐段的最高音“6”步步下行,回转而停在乐段的最低音“□”上,体现了激情,但又带有哀怨缠绵的情调,在这种基本的进行模式中,音乐的第三、第四、第五小节都保持着类似的乐思发展,但它一步紧似一步,在最后第六小节中仍然回到哀怨缠绵的气氛之中,音乐手法简练.从音阶的三音开始,带有小调调性沉思的性格,安静的长音与婉转回旋的十六分音符群的安排,使情绪步步深入,最后结束在属调上,使音乐产生不完满的结束,为第二部分的开始作了准备。
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前六小节如下:
□
这一部分开始表现了极度的悲痛,那屡屡出现的切分节奏所构成的延留音或先现音 (见上例□①处) ,增强了哀伤的气氛;它那两次向上八度大跳 (见上例□②处) ,表现得有些激动.最后的六小节: □
音乐以坚定有力的节奏模进式地展开 (见上例□①) ,使其具有一种不屈的性格.第三、第四两小节,几次从低音以七和弦的琶音向上进行,直至全曲的最高音b7 (见上例□②处) ,造成激昂情绪.最后音乐在激情而富于自信的情感之中完满地结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