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杰出的民族文学作家-歌德

德国最杰出的民族文学作家, 是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歌德 (1749—1832) .他在青年时代是狂飚运动的中坚,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 渴望德国统一, 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他一生创作较多.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前者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它歌颂没落骑士伯里欣根反对封建诸侯的叛逆精神, 恩格斯称之为是“通过戏剧的形式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杰作.后者是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它描写市民青年维特的热诚恋爱和最后绝望自杀的故事, 表现个性自由和封建等级社会的剧烈冲突.作品问世后立即风行整个欧洲, 使作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1775 年到魏玛公国担任枢密顾问等职, 渐从狂飚突进运动转入古典主义, 主要作品是抒情诗和叙事谣曲以及三部剧本.1789 年的《伊菲格尼》, 是歌德第一部古典主义诗剧.它最完整地表现了作者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想.1788 年的《哀格蒙特》, 以尼德兰民族斗争为题材, 表达作者对异族压迫的憎恨. 1790 年的《托夸多·塔索》, 反映作者艺术创作和为宫廷政治服务的矛盾及苦闷心情.1794 年以后, 歌德与席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密切合作, 共同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它也是德国第一部教育小说;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和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5 年席勒逝世后, 歌德写了《诗与真》等一系列自传体著作.《诗与真》中第七篇, 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德国18 世纪中叶的文学, 一般被认为这是德国文学史著作中最早的一篇.晚年, 歌德致力于《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的创作.诗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 它根据16世纪民间传说写成.全剧12000 余行, 写作时间长达60 年之久.它主要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反映从文艺复兴到19 世纪初德国进步的、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 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它是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德国先进思想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歌德一生诗歌创作也较多, 他不仅是德国而且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形式多种多样, 发挥了德国语言的最大功能, 影响了德国整个19 世纪的诗歌创作, 不愧为德国诗歌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歌德和席勒一起以其大量的创作奠定了近代德国民族文学坚实的基础, 对以后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歌德以其丰硕的创作成就被列入了世界十大文豪之林。

为您推荐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

?h字字体设计中民族图形的进一步深化

  民族图形的应用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而不是对符号和图形的认可。研究本地文化的含义,找到民族文化和自身性格的接触点,形成自身的设计风格,这才是使用汉字字体实施民族图形设计的精髓所在。汉字民族图形设计对设计..

汉字字体设计中的民族图形

  文字设计属于一种视觉展现,最后表现成视觉形象。通常情况下,通过设计突出的形象涵盖了某种抽象。如画的一颗树,虽然比较具象,但已经是概括与取舍的结果。汉字文字策划中的具象一般体现在文字之中融入了具象的想象,或是..

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径选择

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时称成人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办学以来,一度蓬勃发展。众所周知,由于十年动乱,一大批青年学子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青黄不接。国家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后,为应对人才匮乏问题,及时恢复..

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与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二者既有相互融通的一面,又有诸多差异性。一方面,由于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两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另一方面,由于..

小学生汉语言文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环境因素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的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还有的学生表达出来的想法和自己所想的不一样。形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