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最有探索精神的反战进步作家, 是法国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反战主义者罗曼·罗兰 (1866—1944) .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年轻时向往法国革命和18 世纪的启蒙思想, 崇敬巴黎公社, 接受法国珉主主义文化的优秀传统, 憎恶法国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 酷爱音乐和戏剧, 崇拜托尔斯泰, 在高等师范就读期间, 曾写信求教于托尔斯泰.他从长达38 页的回信中, 受到了托尔斯泰进步思想的熏陶, 但同时也受到了过分强调道德精神力量、反对暴力革命思想的影响.1889 年, 他到意大利作研究生.1903 年至1910 年在巴黎大学等校讲授艺术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颓废文学在西欧泛滥, 罗兰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决心“吹起冲锋的号角, 向政治的谎言和文明的罪恶进攻”.但此时罗兰仍是一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 怀抱的仍是珉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想.他关切人类社会的前途, 痛斥资产阶级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丑恶.首先, 他认为戏剧是他最好的武器, 并准备创立“人民戏剧”, 开始了他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12 部曲的创作, 结果只完成了包括《群狼》、《丹东》、《七月十四日》的“革命戏剧”和包括《圣·路易》、《哀帝尔》和《理智的胜利》的“信仰悲剧”.这些剧作, 一方面正面歌颂了人民和人民革命, 另方面又持消极否定态度, 甚至恐惧革命, 认为“英雄”才是拯救国家、扭转时局的决定力量.宣扬理性、博爱和个人英雄主义.同时写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和《甘地传》等名人传记, 在颂扬其鞭挞黑暗腐朽社会、渴求自由、坚持真理、造福人类的美德伟绩的同时, 过分夸大其个人的力量, 认为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才是挽救世道人心和救治社会病根的唯一良方.这些戏剧和传记文学, 既受到了资产阶级苛刻的批评, 又得不到人民大众的承认, 因而在当时未能获得成功.这使罗兰大失所望, 他不得不放弃创立“人民戏剧”的计划转而开始小说创作。
1912 年, 罗兰经过20 年的艰苦努力, 完成了长达10 卷的世界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创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30 年间的欧洲为背景, 通过德国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一生反抗、失败、妥协的经历和遭遇, 反映德法两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败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堕落, 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 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才能的摧残.克利斯朵夫从小孕育了反抗意识, 蔑视豪门, 反抗贵族, 不满市侩, 遭到统治者的排斥.他流亡法国后, 目睹了法国同样腐败, 到处都“弥漫着精神卖淫的风气”, 其珉主、自由的美好向往顿成泡影.他独来独往, 横冲直撞, 疯狂反抗.同时对统治阶级抱着一定幻想, 在反抗的同时显得软弱无力.他曾同情人民, 但个人英雄主义对艺术的偏执信仰, 使他过分相信个人的精神力量和艺术力量, 而不相信人民的力量.因而既遭到法国上流社会的敌视, 又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他晚年成名后, 痛苦地躲开社会斗争的旋涡避居意大利, 追求不可企及的精神恋爱, 终日沉醉在脱离社会生活的宗教音乐的创作之中, 奏完了他一生反抗—失败—妥协的个人奋斗悲剧三部曲.这也标志着他所处的那整整一个时代的终结.小说各卷犹如那庞大的交响乐中的几个乐章, 有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其笔力纵横, 气势磅礴, 浑然一体, 激动人心.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的描写十分细致, 抒情因素和哲理、政论因素互相交织, 构成了作品“长篇叙事诗”的独特风格.罗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图景, 提出了很多的重大问题, 使作品成为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一部具有史诗规模的社会性长篇小说.小说在1913 年获得法兰西学土院文学奖金, 1915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他那与克利斯朵夫最终的悲观绝望情绪相对立、于1913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 写法国文艺复兴末期一个木刻工匠在一年中的生活故事, 表现了高卢民族健康、乐观、愉快的性格.说明艺术家只要同劳动和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 就一定能够创作出受到人民欢迎的佳作.布勒尼翁反抗上帝和贵族, 希冀每个人在太阳底下都有一个位置和一块土地、儿孙幸福、人类友爱, 并幻想“背篮子的穷人和戴皇冠的国王之间亲谊”.这些, 表现了作者对阶级调和的幻想。
1922 年至1933 年, 他完成了4 卷中的另一重要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它以女主人公安乃德一生经历为主线, 写她和儿子投身反法西斯运动的经过, 反映西方部分知识分子在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曲折黑暗中探索光明走向进步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高尔基说这部作品宣告了旧世界的死亡, 预示着新社会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罗兰痛感人类自相残杀之荒谬与各国当局欺骗人民之可耻, 站在反战立场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抨击交战双方, 揭露“保卫祖国”的沙文主义口号之虚伪, 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反战主义者.他也因此被诬为助敌的无耻之徒而逼迫侨居瑞士15 年.其间, 他受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对十月革命的胜利, 罗兰欣喜并表示敬意, 但同时仍希望不要采用暴力的手段进行革命并拒绝了列宁请他访苏的邀请, 宣扬“精神独立”, 继续坚持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立场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但后来正反两方面现实粉碎了他的幻想, 思想上有了重大进步.1931 年, 他发表自称“忏悔录”的著名文章《向过去告别》, 毅然同过去的思想决裂而“站在苏联人民一边”.从此, 他由抽象的人道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 团结在法国共铲党周围, 积极而勇敢地参加反对法西斯和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政治活动,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杰出活动家之一.1933 年撰文宣称自己要为革命的无产阶级写作.1935 年访问苏联并与高尔基进行了亲切的会见.其后, 他积极参与了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西班牙内战中支持人民的正义战争, 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反对德国吞并捷克, 痛愤德军入侵祖国, 在重病时仍关切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等。
罗兰艰苦而复杂的一生, 为争取人类的自由、珉主与光明的前途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为弘扬人类进步文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从一个资产阶级珉主主义知识分子, 经过艰苦的探索和“苦难的历程”, 转向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他的作品, 特别是他那两部宏篇巨著, 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