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要求

元杂剧的文学问题, 简言之, 是它作为群众文艺本来就有的平民性。

元人的恋爱剧, 分为书生与良家女子相爱的和书生与妓女相爱两种情况.前者的典型以至源泉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后者中拟《贩茶船》的, 也可以找出若干个类似、模仿的作品来.当然, 并不是说元人的一切恋爱剧都出发自于王实甫, 其他有个性的作品也不少.但恋爱的男方基本上是书生, 例外的是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白朴的《梧桐雨》, 登场人物是皇帝.但商人或农夫没有成为恋爱的主角。

元杂剧的题材, 当然是从先行的民间文艺中继承过来的.但恋爱剧的题材, 往往深入到唐代文人的传奇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自元稹的《莺莺传》始, 经过《西厢记诸宫调》直至《西厢记》, 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元杂剧的恋爱故事仅只限于读书人的恋爱, 这一构思限制的主要原因也在这个方面。

《西厢记》的女主人公崔莺莺, 是个有门第的姑娘.其父作过宰相.偶然寓寄河中府普救寺时, 与游学途中的书生张君瑞 (张生) 相遇, 两人同时堕落情网.寡妇郑氏 (老夫人) 忘却了她们母女被叛军围困时全靠张生解救的恩义, 她要赶走张生时的台词是: “我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崔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权势, 明显地处于从贵族社会的中枢地位跌落下来的状况, 为了阻止这种下降, 老夫人想把女儿嫁给“富家”的外甥郑恒.因此, 拿出的是“父母之命”的说教, 即双亲的意愿必须服从这一礼教.莺莺的父亲在世的时候, 曾与郑恒的父亲郑宰相交换过意见, 要让女儿与郑恒结婚.不言而喻, 这是出于通过加深姻戚关系谋求权门之间团结这一政治上的考虑。

这种现象, 是浓厚地带有六朝门阀社会余风的唐代社会的现实.《莺莺传》是元稹“以张生自寓, 述其亲历之境”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的作品.根据各家的考证, 莺莺的原型是作者远亲的一个寒族的姑娘, 这一点差不多已经弄清楚了.元稹坦率地表露过这样的想法: 恋爱不过是年轻时代的一场梦, 并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当应当结婚的时机来到, 就得另作考虑了(《梦游春》诗) .《莺莺传》的女主人公被抛弃后他嫁, 再也没有和张生会面。

与其说在《西厢记》中, 不如说在其蓝本《西厢记诸宫调》中, 张生与莺莺两人对抗老夫人的压迫, 几经周折, 终于幸运地结婚了.崔张故事的结局对其原型来说正好相反.在元稹生活唐代和董解元的诸宫调说唱的金代, 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次的大动乱, 几经王朝代谢, 旧贵族没落了, 在新兴的贵族社会, 门阀意识早已不像昔日那样讲究.况且, 在不是从礼教出发, 而是具有更加自由意识的非知识阶层的感觉中, 早已将同情转向莺莺方面了.吸取平民听众与观众的愿望, 于是故事逆转了.但主角张生与莺莺都是文人社会的人物, 不能从他们的口中说出非文人的主张, 于是为声援两人的第三个角色, 侍女红娘就活跃了.《西厢记》中的红娘, 动辄鼓励这对易于畏怯的恋人, 敢于代替两人挺身而出面对老夫人的鞭子, 有时甚至将礼教的内容反过来为己所用, 令人痛快地驳倒老夫人.在这21 折的长篇戏曲《西厢记》中, 红娘其实承担了前后八折的演唱, 充分地享受了主角的待遇.以后, 红娘这个角色, 在种种大众的戏曲艺术中代代相传, 成为众所周知的虚构人物之一。

主人公是妓女的戏曲, 情节就更加平民社会化了.书生迷恋妓女竟然忘记了应试, 当金钱用尽走投无路之时, 有钱的商人出现了.利欲熏心的妓女的母亲 (或鸨母) 赶走了书生.书生发愤读书, 科举及第.当官以后,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再次遇到了落籍于商人的妓女.最后, 妓女离开了商人回到了书生身边, 两人终于团圆。

这又是情节逆转的情况.马致远的《清衫泪》是唐代白居易名诗《琵琶行》的翻案.但在“浔阳江头”弹奏琵琶发出悲怨之声的不是“商人之妇”而是妓女裴兴奴.借助于船上的琵琶之声, 得以与寻找她的恋人相会, 了解了她被迫嫁给江西茶商的情况后, 由恋人带回.该剧中的恋人是左迁的江州司马白居易本人。

这种情节的趋向在于如何花工夫制造再次相逢的契机.许多场合, 事态以妓女为中心展开.《贩茶船》中妓女苏小卿在一个晚上从茶商的船中逃出, 将诗写在金山寺的墙上, 正巧被赴任途中的旧情人双渐看到.男方的努力仅仅在再会之后诉诸官家权力, 毫无风趣可言.观众的同情完全倾注于敢作敢为的妓女方面去了。

金、元时代轻视书生, 称书生为“细酸”.原来是从穷书生的口臭或衣服上的酸臭而说的, 转而形容那些平素贫寒而又装模作样炫耀学问, 但对实际事务却很生疏、一筹莫展的人物.这个词也是当时社会上一些虽然缺少文化, 但靠自己勤劳努力而顽强生存的人对书生的嘲骂.这种意识反映到舞台上, 就产生了一种人物类型.在金院本中, 书生的角色谓之“酸”, 元杂剧登场的恋爱中的书生或多或少承有这种酸的性格.《西厢记》中的张生被红娘揶揄为“风欠酸丁”——呆书生.张生的性格似乎不像读书人, 顾前不顾后, 可以理解为混入了平民的性格.在21 折戏中, 张生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主角的地位.但一本杂剧中, 多数场合恋爱的书生不能成为主角.由正末主唱, 除非像凭藉武功出名而多才多艺的王焕 (无名氏《百花亭》) 那样脱离了酸的类型的人物, 否则就不能胜任.没有这样的角色时正末担当主角, 戏剧就缺乏起伏, 成为失败之作。

在书生对妓女的场合, 也有第三者活跃的作品.在关汉卿《救风尘》中, 年轻的妓女不谙世故, 被有钱的浪荡子所骗, 不听周围人们的忠告, 抛弃本来相好的书生, 与浪荡子结了婚.过门以后, 马上降入了受虐待的窘境.这时, 她的艺姐赵盼儿用美人计作弄了浪荡子, 使他写了休书, 而将她救了出来.这本戏以轻妙的笑调描写了聪明机智的赵盼儿步步进逼那个奸诈狡猾的浪荡子的情景, 可谓杰作.这里的主题早已不是书生与妓女的恋爱了, 而是通过女主人公赵盼儿, 出色地形象化了在生活的锤炼下锻炼出来的平民的智慧和同情心.因此, 恋爱剧中的老套头即书生的发愤与应试等情节全没有了.自然也没有进士及第就结婚团圆了.《救风尘》中, 元杂剧完全脱离了文人设想的恋爱故事, 可以说找到了本色的题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