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语素义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
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
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
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动词“忘记”、“死活”、“离合”,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
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忘记”偏向“忘”,“记”义消失;“死活”偏向“死”,“活”义消失;(反动派
不管人民的死活。实际上是让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离合”偏指“离”,“合”义消失;“好歹”
多指“歹”一方,“好”义消失;“缓急”多指“急”义,“缓”义消失。它们的特点是把两个语素并列起来
,让一个语素的意义消失,这就造成了所谓偏义词,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为什么古今偏义复词具有这样明显的差异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偏义复词都经过临时组合阶段的
试用过程:由临时不稳定的单音词连用向凝固稳定的合成词的发展。其总的发展演变规律是(1)有的历代递
相袭用,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如国家、窗户、妻子等。(2)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之后,
渐渐丧失生存能力而自行淘汰。如车马、园圃等。(3)有的既没有固定成词,也没有被淘汰,直至今日依然
处于试用阶段。如成败、得失、利害、恩怨等。(4)二是随着词汇自身的发展,词和词组以及词和词素是可
以互相转化的。如“国家”、“妻子”原是词组,后来变成了词;“民”、“众”原来是词,现在成了词素。
我们研究词汇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有历史主义观点,另方面又要分清古今界限。而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
正好说明它处在临时组合阶段,内部结构不够稳定,其义也随文而异。到了现代汉语,这类词大都已凝固成一
个复音合成词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消失只起陪衬作用,其义就偏向一方而且是固定的,成为相对稳定独立、
为大家所公认的单一明确的概念了。
总之,通过对古今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必定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
代汉语的能力。
注释:
(1)朱星着《古代汉语》58页。
(2)解惠全主编《古代汉语教程》131页。
(3)宋学农主编《古代汉语教程》161页。
(4)周本淳主编《古代汉语》93页。
(5)引《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1期《偏义复词成因初探》作者钟如雄。
(责任编辑 林甘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加亚下加日
@原字广加禀
@③原字口加宏去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