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甚广。《荀子?解蔽》等书皆有仓颉造字之说。到了汉代,此说流传更广。《淮南子?本经训》更加神乎其神地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说从前仓颉造字时,曾出现了天上落下粟米、鬼在夜里震惊得哭泣的怪异景象。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为使政令畅行全国,乃准李斯奏议统一六国各异之形体,“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且将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统编为《仓颉篇》,其第一句话就是“仓颉作书”。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他还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古往今来,很多人不相信“仓颉造字”说。到了近代,怀疑者更多,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发展、演进、积淀的过程,文字亦如是。?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就曾经指出:“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他在《门外文谈》中又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
也许确有仓颉其人,但他并不是“生而能书”的圣人,或许是一个在搜集、整理文字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笔者认为,汉字的产生绝非一人所能创造,而是仁人志士、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因时因地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创造,并经过大浪淘沙的积淀、传播而产生的,绝不是“天授神意”或“圣人的灵感”。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之《文字形成的过程》一节中说: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些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又说:“他们只能直接用图画来代表事物,而不会想到用它们记录事物的名称――语言里的词。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文字才有可能开始出现。”因此,到了殷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技术和文化的进步,就形成了有系统、有标准的文字。进而又产生了铸造于钟鼎彝器上的文字――金文,到了战国又形成了六国古文,至秦乃成字形固定统一的小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