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产生

  在我国历史上,“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甚广。《荀子?解蔽》等书皆有仓颉造字之说。到了汉代,此说流传更广。《淮南子?本经训》更加神乎其神地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说从前仓颉造字时,曾出现了天上落下粟米、鬼在夜里震惊得哭泣的怪异景象。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为使政令畅行全国,乃准李斯奏议统一六国各异之形体,“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且将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统编为《仓颉篇》,其第一句话就是“仓颉作书”。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他还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古往今来,很多人不相信“仓颉造字”说。到了近代,怀疑者更多,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发展、演进、积淀的过程,文字亦如是。?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就曾经指出:“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他在《门外文谈》中又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

  也许确有仓颉其人,但他并不是“生而能书”的圣人,或许是一个在搜集、整理文字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笔者认为,汉字的产生绝非一人所能创造,而是仁人志士、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因时因地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创造,并经过大浪淘沙的积淀、传播而产生的,绝不是“天授神意”或“圣人的灵感”。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之《文字形成的过程》一节中说: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些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又说:“他们只能直接用图画来代表事物,而不会想到用它们记录事物的名称――语言里的词。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文字才有可能开始出现。”因此,到了殷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技术和文化的进步,就形成了有系统、有标准的文字。进而又产生了铸造于钟鼎彝器上的文字――金文,到了战国又形成了六国古文,至秦乃成字形固定统一的小篆。

为您推荐

有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1.阅读快、听说慢   这一类人通常为韩国或日本人,其母语主要是由汉语演变而成的,两者的读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联系。部分汉字与其母语具有相同的意义,就是那时对汉字不了解,但通过观察汉字..

无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1.听说易,书写难   汉字做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其是由笔画构成的,是一种方块状的文字。从文字的表面上不能看出文字的读音,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就可以将文字记住,从而在听说的过程中,能够对文字进行..

滇西傣族与汉族地区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对象的比较

  1. 起步阶段。由于民族区域特征的差异性,滇西傣族和汉族地区对汉字书法教育的学习存在一定差距。如前文所述,该地区的孩子在入学前大都使用傣语交流,因此入学后学习汉字较为吃力。该地区的教师需使用双语(傣语和汉语)..

滇西傣族与内地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观念的比较

对滇西傣族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的展望

  各具特色的民族区域文化使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也令民族区域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该地区进行汉字书法教育时,要重视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惯的结合。   1. 做好滇西傣..

滇西傣族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的现状

  1.课程难落实。尽管《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教基【2002】8号)文件早已出台,但安排汉字书法课程的学校几乎没有,保证课时量就更加无从谈起。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校在一年级期间采用双语(傣语和汉..

汉字教学现状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符号系统,属于表意文字。“汉字教学作为语言要素教学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1]但是在以往的实践中,“与其他汉语要素相比,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