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文学源自於佛经,自印度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以来,佛教便在中土开花结果。佛陀住世时,为让弟子明了深刻的佛理,多采用「应病与药」、「应机说法」的方式来讲说佛法。他所哂梅椒ㄖ饕褪切蜗蠡钠┯鳎?lt;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中佛曰﹕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佛法。後来,佛陀所采用的通俗的弘化方式被弟子所继承,并在结集佛典时体现出很高的文学水准。当佛教传入文学高度发达的中国,这一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佛经在被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译经师们哂昧艘糇g、意译和直译等多种方式,同时采用多种文学手法加以润色,使译成中文後的佛经尽可能保持印度佛经的原貌。
在我们所见的佛经中,有许多经典都部分地使用了各种文学手法。如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示疾说法人关於神通的描写﹕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即入其室,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这一段经文描述了当文殊师利前往问疾时,维摩诘示现神把自己住所变成一丈见方的空屋子,里面除了床之外无有一物,显示了诸法性空之理。
在法句经中,也存有大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经文,如﹕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觉能舍三恶,以药消众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脱故皮。
这里的经文哂昧宋覀兪熘氖挛镒鞅扔鳎稚鹪佣羁痰卣f明了人生当接受正法,改恶从善的道理,实际上这也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哲理诗。
有的佛经还可以完全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这类经典中最有名的是佛本生经。
佛本生经是记载佛陀在此娑婆世界中所做功德的故事集。它是在印度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歌、格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故事集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赞扬了佛陀前世自利利他,济度众生的动人事?,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佛本生经中的每则故事大体分作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佛陀现世的情况。另一部分是他过去世的行事,表现为他为鹿、猴、兔、鸽或示现为国王、贵族、商人、穷人来渡脱众生之苦。最後一部分是关联语,由现世佛陀出面说明过去世的事情与现世的关联,指出行善者是佛陀自己,做恶者为加害或反对佛陀的人,从而教化众弟子。佛本生经人的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动人,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另一部佛经文学作品是百喻经。我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先生对其十分推崇,并曾自己出资印赠该经。百喻经是一百则寓言故事的汇集,每则故事都是通过情节完整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如其中有一篇踏长者口喻云﹕
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踏却。
有一愚者,不及得踏,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踏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踏。」
於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踏长者口,破唇折齿。
长者语愚人言﹕「汝何故踏我唇口﹖」
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踏净。我虽欲踏,每常不及。以此之故,唾欲出口,举脚先踏,望得汝意。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返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这是个讲述了一位富翁的佣人想讨好他,却适得其反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时机,时机未到,勉强追求,反而会带来苦恼。让世人知道甚麽时候做甚麽事才是合乎时宜的,不合时宜或因缘未到就不能勉强而为。
佛教文学作品引入中国,是中国佛教文学的开端,佛经作品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给後来佛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3]下一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