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作为汉文化的产物,汉字蕴含着十分丰富和重要的原始文化信息,真实地记录了汉民族文明的发展历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早成系统的一部字典,其中有关六畜的部首一共包含了500多字。1所谓“六畜”就是指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种被人类饲养的家畜。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六畜”的说法,《三字经》中也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的相关内容,可见六畜在古代已经被人类食用和饲养。古代的马在运输、乘行、征战、耕作、食用、娶亲和娱乐等多个领域得以重用,并且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而致使人们去驯化和?x育优良的马匹。在驯化和选育良马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古人总结出了凭借眼力和经验来鉴别马的相马术。

  《说文解字》中一共收录了115个“马”部字,重文8个,新附字5个。大量与马相关的汉字,反映出了马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马”部汉字中包括了马的特征,与马相关的形容词、动作和动物等内容。其中与马的特征相关的汉字一共收录了50字,相关形容词39字,相关动作和事物19字,类似动物6字。本文以《说文解字》“马”部汉字中马的特征为中心,通过对马的特征相关汉字的分类分析,进而了解中国古代的马文化。

  在对《说文?马部》“马”部马的特征相关汉字进行详细了解之前首先通过字形2、字义对马这个动物来进行初步了解。

  《说文解字》“马”部:“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行。凡马之属皆从马。”《玉篇?马部》:“马,武兽也。”3甲骨文的“马”是象形字,马的头朝上,背朝右,尾朝下,蹄朝左,口张开,长脸长鬓,身躯高大的动物形状。金文的“马”也有眼睛、马鬓、马尾之形,与甲骨文大致相似,但小篆与金文和甲骨文相比就不太象形了,却延续了金文里马鬓马尾的特征。马是一种视野宽广并且感觉器官很发达的动物。尤其是记忆力和判断力非常强,方向感准确,善跑善负重。因此在古代比起食马肉,马最重要的作用则是交通运输,狩猎和战争,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畜牲。《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服牛乘马即驯服乘坐牛马的意思。4马属较难驯服和控制的动物,所以在六畜中是较晚才被驯养的。晚期的新石器遗址中猪、牛、羊等家畜的遗骨都比马多,但在战国以前的随葬坑中,就常发现马与车一起埋葬。5

  甲骨文上有15个以“马”为意符的形声字,比其他家畜创意的字多。通过殷墟甲骨刻辞里有关马的记事和衍生文字可以得知宫中用的御马都是从方国的贡马中精选出来的,这些好马按照用途、毛色、形体特征等命以专名。本稿将对《说文解字》“马”部中收录的马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参考汉字文化与马文化相关书籍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说文解字》“马”部与马的特征相关的50个汉字按照马的毛色、 优劣、名字、性别和脾性、年龄、 高矮进行了进一步分类。这些汉字借助于从形、从声和形声的造字原则,以专一的汉字加以集中和概括,从而使人对马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规律性。其中与马的毛色相关汉字最多,一共25个;其次是马的优劣9个,马的名字6个,马的性别和脾性5个,马的年龄3个,马的高矮2个。

  以上与马的特征相关汉字都与相马有关。《庄子?徐无鬼》:“吾相马,直者中绳, 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马的用途广泛也催生出了相马的职业。6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关于古代相马的帛书《相马经》,此书创作于2500多年前的伯乐。书中提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据推测此书抄录自《相六畜》中有关马的部分。7相马技术日臻完善,很多文献记载了与相马有关的资料,记录了当时对马相当细致的观察,同时相马也成为了一个专业,并涌现出不少相马专家。所谓相马就是观察和品评马的优劣,相马的人对马的毛色、年龄、优劣、性格、高矮大小、速度等皆有相当细致的品评。《吕氏春秋?相马》:“古之相马者,寒风相口齿,麻朝相颊,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黄肠,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贲君相后,凡此十人,皆天下之良工也。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九方堙,尤尽其妙,其所以相者不同,见马之一征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之长短。”8天下相马的高手,他们相马的方法各有不同,通过看马的某一特征,就能知道马的速度、体质、耐力等。虽然各个朝代的相马都有继承和发展,但都自成传统和自有师承。两汉时代也出现过许多着名的相马专家,西汉的东门京、黄直、陈君夫、子舆、丁君都,东汉的马援等等。9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