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尽意对汉字字形的影响

  1、象形性

  《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字来源于图画,是以物象之形记录文字。用象形的方法所造的字一般是有形可象的事物,如日月山水等。除以象形为造字方法外,汉字又有其他造字方法,指事、会意、形声,而这些造字方法也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或拼合,或减省,或增加象征性符号而成。指事就是在象之“形”上加指事符号,这个指事符号的意义存在是以“形”的整体所指为前提。《说文》释“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就是在“象人形”之“大”上加指事符号而成的。又会意,一般由两个或多个象形符号组合而成。《说文》释“莫”:“日且冥也。从日在?中。”再说形声,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组成。声符虽表音,但声符本身原来也是象形符号或以象形符号为基础的符号。如“茱”,《说文》释为:“茱萸,?属。从艹朱声。”声符“朱”又为指事字。正因为汉字没有脱离象形特点,立汉字之象以尽意,所以汉字始终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2、符号性

  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义脱离意义上的联系,按规定关系重新组合,从而使字成为词在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象形字与词义的密合度减弱。有的词有形可象,而有的词则无形可象,或即使有形可象也不容易让人辨认,如“气”,《说文》云:“云气也,象形。”甲骨文作“薄”,罗振玉释此字云:“与三有别,彼三划等长,此中划特短。”后金文为与“三”区分,特将上一横变弯。其二,象形字的表音化,主要表现在本义基本不用而假借义通行和作为形声字的声符。如“我”,甲骨文作“捃”,本义为兵器,但西周时就已假借为第一人称使用,《易?观卦》有“观我生”,到东汉时期,“我”的本义已少有人知晓。此外,“我”还作为声符组成形声字,如“饿”“鹅”等。其三,字形本身的发展。汉字按“简易律”和“区别律”的方向发展。“简易律”导至汉字的简化,而“区别律”则常常导至汉字的繁化。汉字遵从简易律对图像进行的改造,既包括汉字字形在历时上的演变,由篆到隶,隶到楷,再到行;又包括汉字字形在共时上的变化,如“集”古作“?”,《说文》释为“群鸟在木上。”汉字的区别律则要求字形的明确,在原来象形字基础上增加区别部件或区别符号。如“溢”乃“益”之后起字,“益”甲骨文作“?”“?”等形,罗振玉释“象皿水溢出之状”,后“益”表“增加”义,则加水旁以“溢”表“水满”义。既然立了汉字之象,那么基于人们求新求简的心理,汉字必然会朝着符号性的方向发展。

为您推荐

汉字的产生

  在我国历史上,“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甚广。《荀子?解蔽》等书皆有仓颉造字之说。到了汉代,此说流传更广。《淮南子?本经训》更加神乎其神地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说从前仓颉造字时,曾出现了天上落..

对小学生汉字笔顺书写教学的建议

  针对小学生笔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笔顺书写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各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1)就国家和学校层面而言,定期开展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汉字笔顺培训,督促低年级..

有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1.阅读快、听说慢   这一类人通常为韩国或日本人,其母语主要是由汉语演变而成的,两者的读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联系。部分汉字与其母语具有相同的意义,就是那时对汉字不了解,但通过观察汉字..

无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滇西傣族与汉族地区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对象的比较

  1. 起步阶段。由于民族区域特征的差异性,滇西傣族和汉族地区对汉字书法教育的学习存在一定差距。如前文所述,该地区的孩子在入学前大都使用傣语交流,因此入学后学习汉字较为吃力。该地区的教师需使用双语(傣语和汉语)..

滇西傣族与内地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观念的比较

  1. 滇西傣族地区特殊的区域性,教学观念陈旧,汉字书法教育仍停留在能听会写的阶段;刻板生硬的教育方法使书法教育发展滞后;加上书法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匮乏,使汉字书法教育几乎少有作为。   2.内地小学素质教育起步早[..

对滇西傣族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的展望

  各具特色的民族区域文化使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也令民族区域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该地区进行汉字书法教育时,要重视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惯的结合。   1. 做好滇西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