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形—背景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现状
近几年来,图形—背景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在国内学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研究从图形—背景理论是空间组织的基本认知原则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确定诗歌中意象的图形和背景地位恰当地表达原诗的意境。这一类研究较多,如张敏敏(2012)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不同译本的汉语山水诗的意义传达、意境再现及形式接近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图形—背景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并且指导译者恰当地运用译入语传递原诗信息,正确传达原诗意境。具体来说,通过确定诗歌中意象的图形和背景地位,分析各个部分不同的凸显度,从而恰当表达原诗的意境,使译诗中意象的凸显度和原诗保持一致。高晓航(2017)和林晶(2017)也针对不同的语料进行了相似的研究。
第二类的研究从图形—背景理论是语言的基本组织原则出发,探讨原文的图形和背景关系如何在译文中通过恰当的句法结构体现出来。如谭梦(2017)探讨了汉语古诗词图形和背景如何在译文中用适当的句法结构体现出来,并指出汉语多用并列结构,英语多用从属结构,在汉译英过程中,图形应用主谓结构或主句表达,背景用从句或短语表达。
此外,还有少数期刊论文将第
为您推荐
一.文化的还原
寻根溯源是汉学论着翻译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译文难..
在50—70年代这个时间范畴里,意识形态不仅表达了国家现代性追求的方式,同时它也是一切领域的决疑术,是知识范畴的意义体现,人们普遍相信意识形态可以处理所有的公共事务。就文艺学而言,它规约的范畴不仅是有限的,而且..
政治文化揭示了由不同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用“群体无意识”的概念揭示了民族群体的政治心态。这种心理结构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情感,并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宣..
(一)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明代以来,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有东原、太原、钱塘诸说。多种明代《三国》刊本均题署“东原罗贯中”,加上嘉靖元年本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文字记载,是为“东原”..
老子倡言“绝圣弃智”、“美言不信”,似乎不像儒家孔孟那样重视语言表达,罗根泽即认为:老子“既然反对美,反对言,则借助于美与言的文学,更不必说了。”[20](P60)老子诚然无意于沉思翰藻,然而正如鲁迅所云:“然文辞之美富者,..
老子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为其哲学根基,以“无为”、“不争”为处世准则,然而老子并未忘怀世事。鲁迅独具慧眼,认为:“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欲治天下。”[1]《老子》文多“愤辞”的忧世之言和“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