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的《天行者》自获得茅盾文学奖以来就备受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就在于《天行者》是否是“投机文学”。赞成一方认为《天行者》是为了适应时下社会热炒的对民办教师这类弱势群体的关注而作,也是作者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有意为之,将红极一时的《凤凰琴》进行改编扩展以符合评奖要求。不得不说,就从作品的艺术成就来考虑,《天行者》相比《凤凰琴》的动人程度削弱了不少。《天行者》在文章开篇的致语中就有“献给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之说,作者显然有意让读者陷入一个阅读的困境,主题昭然若揭,读者阅读只不过是为了验证作品内容是否与主题相符,显出了内蕴性的缺失。《天行者》是在“向民办教师致敬”的要求之下进行创作的,这种“意在先言在后”的创作,为了体现“意”,故意地去填充满足条件的“言”,使得读者的接受也显得被动。 此外,作者从主题出发来写作品,为了符合个人写作的要求,作品的情节也显得比较生涩。作者故意设置种种现实磨难和心灵痛苦来“考验”民间英雄,比如蓝小梅的儿子蓝飞偷偷抢走了唯一一个转正名额,而后这界岭的“刘关张”三位老师又慷慨地将第二次的转正名额让给了张英才,对于人物过于高大全地刻画,反而给了人不真实之感。作者仿佛为了避免对人物评判高大全的说法,为孙四海又安上了王小兰这个情人,但仍然造成了人物形象的断裂之感,王小兰结局的死更显突兀。
作者个人已设定的对“民办教师群像的刻画的主题”使得他在情感渲染上不遗余力,但由于作品非从生活出发、非从浅表之言出发,使得《天行者》的叙述显得过于煽情,这都可以说是“主题先行”逆“言意关系”带来的弊端。在“歌”与“颂”的情感先行下,《天行者》这一曲“英雄赞歌”难以深挖存在于民办教师性格与灵魂中丰富的多样性,尤其是深掩在灵魂深处的某些复杂的东西。[5]34作品流于表面化,只是“为赞颂而赞颂”,因而言不能尽意,更别说读者做到“得意忘言”的境界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