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茶馆,诉不尽的传统之殇

  茶馆可谓中国古典文化的缩影,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清代茶馆遍布城乡,其数量也是历史上少见的。北京有名的茶馆就高达30多个。生活在北京城的老舍与茶馆有着紧密的联系。老舍出生的小杨家胡同口里就有一个茶馆,老舍的父亲舒永寿在回家的路上经常经过“天泰轩”茶馆,他曾是这里的常客。在这样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老舍对茶馆自然有一份独特的感情。“除了读书以外,庆春就是爱去个小茶馆听听说书的,上天桥看个‘噌儿戏’“他跑熟了北京城的大小茶馆,听了、看了一肚子的典故和故事”。

  中国人上茶馆,到明清时期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更主要的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品一壶香茗,谈一种人生,上茶馆已经成为一些人的生活方式,成为特定身份群体的文化符号。就像老舍在《茶馆》中第一幕所言,茶客来到茶馆里不仅是吃点“简单的点心与菜饭”,很多人“遛够了画眉、黄鸟之后”,聚集茶馆“歇歇脚、喝喝茶”,“商议事情”,谈论一些“荒唐的新闻”“奇怪的意见”,听听“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忘记生活的艰辛、忘记情绪的纷杂,静享这片刻的悠闲。

  然而,晚清中国茶馆的环境变得污浊起来,乌七八糟。打架斗殴、欺软怕硬的流氓,贩卖人口的、拉纤扯皮的泼皮,鸦片、白面等污浊之物也时常出现在茶馆。到了民国初年,茶馆的生意更加惨淡,一种纯粹的、古典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亡。一方面,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百姓无闲心去茶馆;另一方面,西方生活习俗也冲击了茶馆的生意,咖啡馆、西餐馆、酒吧等在各个公园、街头巷尾出现。《茶馆》中的王利发为了避免淘汰,对“裕泰”茶馆进行了改良,将原有的长桌、长凳换成盖着浅绿桌布的“小桌与藤椅”,撤去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代以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然而,茶馆原有的清新、雅致、具有大众化文化气息的特点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到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的横行下,裕泰茶馆更加不如以前体面了,在各种势力的摧残之下终于关门大吉了。

  综上所述,《茶馆》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其熔铸了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复杂情感。对往事的叹惋,对“茶馆”文化的凭吊,对外来侵略者的痛恨,对腐朽清王朝的无奈……种种情感交杂,或溢于既诙谐又充满讽刺的语言,或露于人物的行为动作,也正是这些存在给了读者无尽的思索,也让《茶馆》成为一部经典。



为您推荐

诠释——继承与革新传统的必由之路

要承继中华文化传统,包括要承继中华文论传统,这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解释、阐释) 。1996 年中国文论界提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如何“转换”呢? (我们更同意用“转化”..

传统不可割裂

我们认为,对于中国二千余年所形成的古代文论,决不能摒除在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工作者的视野之外,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来研究,仅仅给它一个必要的历史地位,是不够的。想简单地将它抹去更是不可能的。应该认识..

不要将传统文论过于复杂化

古代文论中有很多观念范畴,有的充满了各种异质成分,如“道”就是一个典型,“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也有激烈的冲突,但是,并非所有的观念范畴都是这样。大多数观念范畴从它们出现的起点开始,都有一条作为核心的贯穿线,在..

传统戏①

传统蒙学读物①

传统蒙学读物 :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作者相传是宋元之际宁波大学者王应麟,其后历代均有增补。《三字经》全文长达1720字,三字一句,内容包含教育、历史、..

《茶馆》①

《茶馆》 : 《茶馆》是老舍的经典剧作,创作于1956年。《茶馆》以裕泰茶馆为具体场所,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民族资本家秦二爷和八旗子弟常四爷的人生悲剧,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织罗在一起,组成了若..

茶馆①

话剧剧本。老舍编剧。发表于《收获》1957年7月创刊号。作者截取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半个世纪中中国社会上发生急剧变化的三个时期的生活画面,即戊戌政变失败后、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三个时期,通过对旧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