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原则应该取决于网络文学的功能



网络文学可以区分为两种。其一是网络仅仅是载体。所载的是此前用传统方式书写的文学,并且是已经历久而成为经典文学。现在,人们看到了网络具有的巨大的传播力量,从而将这些经典文学输入网络,使之在网络这个巨大而迅速的载体上被更多的读者阅读。这种情形是传播意义上的。其二是在网络上书写、发表、被阅读和产生互动效应,由此而具有仅仅属于网络文学特点的文学样式。这种网络文学正是我们所关注的,因为这种情形是以前传统文学所没有的,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介入了文学生产,从谴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所引发的问题也最为突出。

网络文学产生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它的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那么,网络文学的功用也就迥异于传统文学。由于网络文学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所以,从其产生的最初原因和条件来做发生学的考察,应该是科学并且可行的。网络文学是在虚拟的空间发表的。由于是虚拟的,所以没有版面的限制,没有审稿人的关卡,使得任何具有一定写作水平和写作欲望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谓作品粘贴上去。这对一些在纸媒的传统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屡屡受挫的人来说,不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网络技术来说,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网络文学是相互关联、彼此呼应的,这样不论写作者和阅读者身处何处,都可以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进行文学活动。如果说,这是一种外在的客观条件,可以呼应和承载人的精神内涵,那么人的精神需求就是网络文学产生的内在原因了。

我们通过两个个案来具体考察网络文学产生的内在原因。

其一是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的产生。

最早的华文文学网站的拓荒者主要是北美留学生。1991年忘笑飞创办了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chpoem-1@listserv.acsu.buffalo.edu),中间经过1993年10月方舟子开始在海外中文诗歌网上张贴他自己的诗集《最后的预言》,再经由方舟子与古平等人于1994年2月创办第一份网络中文纯文学刊物《新语丝》(http://www.xys.org),以邮递目录的形式刊发诗歌和网络文学。1996年10月,《新语丝》建立了万维网主页。影响较大的还有诗刊《橄榄树》(http://www.wenxue.com),它是诗阳、鲁鸣等人在1995年3月成立的。由世界各地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电子杂志有美国的《华夏文摘》、《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未名》,加拿大的《联谊通讯》、《红河谷》、《窗口》、《枫华园》,德国的《真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网络文学的温床。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奋斗与平等》(少君着)就是1991年4月在《华夏文摘》上发表的。

从熟悉计算机的留学生由于寓居海外产生对故土的眷恋和浓郁的乡愁,到通过网络用中文系统将这种乡愁样的东西抒发出来,粘贴在互联网上彼此阅读。这是充分地借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而抒发文学情怀,是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而产生的现象。这个过程向我们昭示了网络华文文学的产生内在的精神动因是对故国的思恋,是传统意义的怀旧情绪,从创作心理分析,属于失意情绪以及创伤性体验。这种情绪和体验,如果得不到抒发,心理就会失去平衡,而用文学的方式书写出来发表在文学刊物上,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而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发表和交流的所在。

其二是国内比较成熟的“榕树下”文学网站。

“榕树下”网站设有互动社区,用一些具有文学意味的“关键词”作为链接的媒介,组织文学写作。我们考察的主要是 《每周精选》栏目。这里已经有了限制:只遴选相对来说成熟的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也就意味着有些作品没有被选上,实际上等于有了编辑的审稿机制。从《每周精选》的“非常小说”、“爱情故事”、“聊斋故事”、“随笔小札”等栏目看,倾诉个人感受,尤其是孤独的、寂寞的、不如意的、落魄的以及怀旧的情绪为主要内容。在这里,文学主要用来倾诉,宣泄心理的郁积。比如《每周精选》第26期的“非常小说”栏目选录的左手的小说《王宁拿起了刀》,就是写善良老实的王宁在现实生活中终究是个失意者,被奸诈的、诡计多端的唐伟所算计的故事。倾诉的是失意者的情绪。“随笔小札”栏目则有《消失的“德元” 》,是对一个传统的小吃店的今昔对比,在现代生活冲击下日渐衰败的描写,感伤的、怀旧的情绪极浓。在25期的“随笔小札”中有一篇《写在白驹过隙间》,表达的是生命苦短的感受:“忽然感到很恐慌:人的生命不过如此——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慢慢长大,然后念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接着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最后慢慢老去......那一刻,我感到生的惘然与无奈”。

通过这两个个案的考察,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些比较稳定的看法:

为您推荐

美国生态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

  到目前为止,短短的十多年中,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自然与环境是怎样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生态批评家认为,许多作品中描写自然的一个陈旧模式是:自然要么被描绘成伊甸园般田园牧歌式的..

网络时代汉字教学的构想

  21世纪以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为传统教学媒体发展到现代媒体技术提供了越发完善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在这种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汉字教学如何能有新的突破呢?教汉字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具有阅读和书写的技能,而汉字教学..

船山的批评更激烈、执着

船山对文坛的批评,并不值得奇怪。但又应该承认,船山的批评更激烈,更执着。特别是对于杜甫,极尽挖苦指谪之能事。而他并不是古典诗文的虚无主义者。正因为他是理想主义者——甚至是过分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他才对历代..

船山的严格批评,建立在前人基础上

《手稿》中“人的复归”思想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功能论

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规定了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2](p50)马克思在这里从人和动物的区别出发,肯定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点—..

文学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功能观

在讨论文学在公共领域中的地位和功能之前,我们所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何谓公共领域。根据哈贝马斯的解释,所谓公共领域,是相对于私人领域而言的。因此,公与私的划分应该说是理解公共领域的一个基本前提。从历史上看,公和私这..

与80 年代相比, 90 年代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与80 年代相比, 90 年代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即: 批判之风再起; 学术史研究备受关注; “中国特色”研究得到了强化。下面分别加以考察。 1. 批判之风再起 中国思想理论界是在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