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文化圈”或者“中华文化圈”中,当然是以中国为中心,就对其周边国家实施册封和朝贡制度。即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国家被中国册封为王,这些被称为“王”的国家承认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权威性;而周边的被册封国家则通过获得中国皇帝的认可来维护和扩大本国的疆域和政治的安稳,同时以向中国朝贡的形式履行自己作为藩属国的义务。中国通过颁布诏书和“印绶”的形式来向周边国家实施册封体制,而被册封国也会使用所赐予的印章。
1784年2月在日本福冈县博多湾出土了一枚金制蛇钮,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一方金印。此印的发现,与《后汉书?东夷传》中“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的记载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委”是“倭”的通假字,后来证实“汉委奴国王”金印就是后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的金印。
“金印上铭刻的“汉”字右下角多出来一个“火”字。 “汉”字右下角刻划成“火”字是偶然的吗?日本出版的汉字图录《朝华字鉴》,没有发现同样的写法。上海博物馆藏的“汉匈奴破虏长”、“汉归归义氐佰长”(繁体)印,它们上面也刻有这个字。就是要使“火”字出现在印章上。为什么要出现“火”字呢?因为汉是火德之国。中国古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五种因素组成:木、火、土、金、水。汉代刚成立时,有时候说是水德,有时候说是土德,可是慢慢地就规定为火德,东汉一成立就认为自己是火德之国。 [2]
一般来说,印章在观念上能提供强有力的影响,是实用性加上权威性的取信的产物。这枚印章的出现的汉字采用了篆书的“汉”字,此时的篆书汉字有着独特的结构,不同于日常篆书的“汉”字,右下角多出来一个小小的“火”字。当时的日本只是被动接受这枚金印,无需解读为何“汉”字的篆书写法应该有“火”字出现。这枚金印的独特性显然不是篆刻方面的文化艺术需求,而是政治上和国家构造上的需要。因此,在这枚金印上的篆书线条只是表达朝贡国的威严和权力,此后,篆文就成了“汉字文化圈”国家中的作为官印的权威性符号,它是持有国的特权和地位的象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