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体系下传达的取信功能的汉字――汉委奴国王金印

  在“汉字文化圈”或者“中华文化圈”中,当然是以中国为中心,就对其周边国家实施册封和朝贡制度。即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国家被中国册封为王,这些被称为“王”的国家承认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权威性;而周边的被册封国家则通过获得中国皇帝的认可来维护和扩大本国的疆域和政治的安稳,同时以向中国朝贡的形式履行自己作为藩属国的义务。中国通过颁布诏书和“印绶”的形式来向周边国家实施册封体制,而被册封国也会使用所赐予的印章。

  1784年2月在日本福冈县博多湾出土了一枚金制蛇钮,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一方金印。此印的发现,与《后汉书?东夷传》中“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的记载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委”是“倭”的通假字,后来证实“汉委奴国王”金印就是后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的金印。

  “金印上铭刻的“汉”字右下角多出来一个“火”字。 “汉”字右下角刻划成“火”字是偶然的吗?日本出版的汉字图录《朝华字鉴》,没有发现同样的写法。上海博物馆藏的“汉匈奴破虏长”、“汉归归义氐佰长”(繁体)印,它们上面也刻有这个字。就是要使“火”字出现在印章上。为什么要出现“火”字呢?因为汉是火德之国。中国古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五种因素组成:木、火、土、金、水。汉代刚成立时,有时候说是水德,有时候说是土德,可是慢慢地就规定为火德,东汉一成立就认为自己是火德之国。 [2]

  一般来说,印章在观念上能提供强有力的影响,是实用性加上权威性的取信的产物。这枚印章的出现的汉字采用了篆书的“汉”字,此时的篆书汉字有着独特的结构,不同于日常篆书的“汉”字,右下角多出来一个小小的“火”字。当时的日本只是被动接受这枚金印,无需解读为何“汉”字的篆书写法应该有“火”字出现。这枚金印的独特性显然不是篆刻方面的文化艺术需求,而是政治上和国家构造上的需要。因此,在这枚金印上的篆书线条只是表达朝贡国的威严和权力,此后,篆文就成了“汉字文化圈”国家中的作为官印的权威性符号,它是持有国的特权和地位的象征。

为您推荐

汉字的产生

  在我国历史上,“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甚广。《荀子?解蔽》等书皆有仓颉造字之说。到了汉代,此说流传更广。《淮南子?本经训》更加神乎其神地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说从前仓颉造字时,曾出现了天上落..

对小学生汉字笔顺书写教学的建议

  针对小学生笔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笔顺书写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各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1)就国家和学校层面而言,定期开展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汉字笔顺培训,督促低年级..

有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1.阅读快、听说慢   这一类人通常为韩国或日本人,其母语主要是由汉语演变而成的,两者的读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联系。部分汉字与其母语具有相同的意义,就是那时对汉字不了解,但通过观察汉字..

无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滇西傣族与汉族地区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对象的比较

  1. 起步阶段。由于民族区域特征的差异性,滇西傣族和汉族地区对汉字书法教育的学习存在一定差距。如前文所述,该地区的孩子在入学前大都使用傣语交流,因此入学后学习汉字较为吃力。该地区的教师需使用双语(傣语和汉语)..

滇西傣族与内地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观念的比较

  1. 滇西傣族地区特殊的区域性,教学观念陈旧,汉字书法教育仍停留在能听会写的阶段;刻板生硬的教育方法使书法教育发展滞后;加上书法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匮乏,使汉字书法教育几乎少有作为。   2.内地小学素质教育起步早[..

对滇西傣族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的展望

  各具特色的民族区域文化使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也令民族区域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该地区进行汉字书法教育时,要重视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惯的结合。   1. 做好滇西傣..